(大脑前沿)入定境界和癫痫发作症状的相似性

入定境界和癫痫发作症状的相似性



四禅八定的境界在佛教徒看来颇为神秘。藉助现代科学的解释模式,它其实并没有什麽神秘的。

自古以来,印度人就喜欢崇拜“畸形”、“反常”,喜欢神化身体上的畸形和心理上的反常感受。在现代印度,人们至今仍然有崇拜畸形儿童的习俗,把畸形儿童当成天神供奉起来。实际上,佛教徒对禅修体验的崇拜,反应的也是一种畸形崇拜——对反常心理感受的崇拜。

在现代科学的探照灯下,四禅八定的境界不再神秘,它其实就是一种癫痫症状。据统计,中国的癫痫发病率是7‰,在世界范围内,癫痫的发病率应该都差不多。这就是禅坐者众多,获得禅定境界的人很少的根本原因,癫痫发作是要靠运气的!

而在古印度,人们的生活条件很差,食用某些种类的蘑菇和植物、高温中暑、寒冷失温……都能导致出现类似于癫痫的症状,引起反常的心理感受,这就是古代修行人的禅定境界和神通频繁发生的原因。

所以,如果你经常参加禅修,但是没有获得任何神秘体验,这倒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那些动不动就见到异相,看到前世的修行人,反而要小心点!禅定境界和癫痫症状,到底有多麽地相似呢?alphago老师娓娓道来,让我们受益不少。

====

alphago:入定境界也许只是癫痫发作?

作者:alphago;来源:zhihu

最近读了知友推荐的微信读书上帝《不存在的人》一书。

在这本书里,印度的科学作家阿南塔斯瓦米带领我们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解读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等病例,探索了自我意识产生的大脑基础。

我们先看看下列境界描述:

它们出现的时候,人是愉悦的,非常愉悦。他可能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有过这种症状,但是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出现在他上大学的时候。他周围的世界变得清晰和生动,就好像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是在平面荧幕上看东西,突然有人把这个平面荧幕拿走了,把一个三维的世界展现在眼前。他注意到了一些往常不会留意的细节。「如果我看见一棵树,那就好像是在看到树的照片之后又看到了真正的树。」他告诉我,「你可以立即领会一棵树的全部细节,同时你可以看见一切的质地。这是非常非常美妙的。」

有一种感觉自己看到了更清晰、更高维的世界,一切都变得更加灵动。

时间仿佛慢下来。他以平常的速度走过城市的街区,平常需要花几分钟现在却感觉已经持续了一个小时。「好像时间被拉长了一样。」他说,「就像你经历的比通常的要多。」换另一种说法,扎卡里活在一个瞬间。「那时肯定没有别的地方存在。」他说,「我完全聚焦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那是非常愉快的事情,你不会去想接下来一个小时、一年会发生的事情。」

感觉时间变得缓慢、好像停滞了一样。

与生动而缓慢的时间相比,让扎卡里感到更加不可磨灭的是弥漫开来的坚实的感觉。「世界看起来就象是一张布置得恰到好处的照片或是一幅布置得恰到好处的画作,其中的对象的位置都恰到好处,这带来了一种审美。」他回忆说,「在我的眼中,卡拉马祖并不是一个漂亮的城镇,它非常灰暗,让人压抑。这的确是我平常的想法。」

世界呈现出完美无暇的一面,如同天堂。

还有一种清晰明确、了然于胸的感觉。「我觉得我直接知道了环境中的一切,完全不需要什麽推理。那是一种关于世界样子的奇异的确实感,在那种感觉里,世界就是它应该是的样子,恰如其分。」他回忆说,「它真的需要一个解释。那些司空见惯的东西——桌子、椅子、树,其他一切东西,完全就象是被有意精确布置的。这一切让我无法不觉得这些事物背后有一种支配的力量。」

世界就是它应是的样子,恰如其分,感觉自己此刻是全知的,「观世界如掌中果」,有种顿悟感。

就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即将癫痫发作陷入无意识之前,他会谈到高飞上天的景象。「一种在日常状态中难以想象的幸福感,未曾经历的人是无法想象的……我与自我,与整个宇宙都处在一种完满和谐的状态中。」他对那时的传记作家尼古拉·斯特拉霍夫(Nikolay Strakhov)说道,「那感觉如此强大,如此愉悦,一个人会用十年时间,也许甚至是一生的时间去交换那仅有的几秒钟的幸福感。」

一种完美和谐的状态,难以想象的幸福感、和极乐体验。

这样的神秘体验有这样一些特征:时间会变慢;对自身所处环境的高度觉知;一种确定感,即所有被觉察到的事物都是它们应该的样子。我在日内瓦见到了皮卡德的另一个患者,她是一位41岁的西班牙建筑师,在谈到狂喜癫痫的时候,她也谈到了这些:「你所感觉到的就是能量和你所有的感觉。你把周围的一切都领会了,你获得了一种融合,你忘记了你自己。」

皮卡德承认这些描述看起来自相矛盾:癫痫发作使人处在极端的自我意识中,同时却又混淆了一个人的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界限,其结果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写的,「自我与整个宇宙都处在一种完满的和谐中」,是一种拥有了一切的感觉。

与宇宙合一,梵我合一、天人合一、某种顿悟感、永恒感。

「他说他感觉到的愉悦如此强烈,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可以媲美的……所有令人不快的感觉、情绪和想法都在发作袭来时消失。他的心智、他的整个存在都被笼罩了一层全然极乐的感觉……他坚持认为,唯一可以与这种愉悦感相提并论的是音乐带来的愉悦。性快感也与正常时完全不同:一次,他正在做爱时癫痫突然发作,他仍然机械地进行着,人却完全沈浸在他那全然的精神享受中。神经检查的结果不容乐观。」当这个年轻人癫痫发作并声称产生了一种狂喜的感觉时,神经学家设法得到一个脑电图记录。根据那些脑电图记录,神经学家推断,颞叶癫痫发作可以使人感到狂喜。

所有令人不快的感觉、情绪和想法都突然消失了、全然的极乐……

然而,以上并不是在描述某种开悟体验或者禅定境界,而是狂喜癫痫发作时的状态。

癫痫(epilepsy)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癫痫惊厥大致分为两种:全面性的和部分性的。在全面性发作的癫痫中,电流释放会覆盖整个皮层,往往会导致意识的丧失。狂喜癫痫发作属于第二种:部分性的或局部的,电流风暴被限制在脑的一个狭小区域,患者会时常保持清醒。

考虑到这种癫痫带来的极乐和幸福的性质,有些患者甚至可能不去看神经科医生,除非癫痫蔓延到了脑的其他部位,造成功能,甚至是意识的丧失。

癫痫全面性发作时,会导致电流释放覆盖整个皮层,导致意识丧失。如果是局部性的影响到前脑岛区域,就会产生上述极乐体验。

脑岛在大脑深处,埋在外侧沟里面,外侧沟是一道划分额叶顶叶与颞叶的裂沟。脑岛的主要功能似乎是将有关身体内部状态的信息与外部感觉整合起来。也有证据表明,当信号从后脑岛转移到前脑岛时,信号的处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后脑岛表征客观属性,比如身体温度,前脑岛则产生身体状态和情绪的主观感受,有好也有坏:前脑岛可能负责创造「存在」的感受。

皮卡德对克雷格的假设很有兴趣。她的患者对他们在狂喜癫痫期间感受的解释透露出他们的各种症状可能与脑岛,特别是前脑岛的功能失调有关。

后脑岛负责的身体客观属性(类似于佛教的受蕴);前脑岛则涉及情绪主观感受(行蕴)、也包括创造一种自我存在感。

2002年,克雷格在《神经系统科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题目是《你感觉如何》。接着这篇论文,2009年他又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另一篇论文,题目是《你现在感觉如何?前脑岛和人类意识》。在这两篇论文中,克雷格集合了他自己的和其他人的大量实验工作来求证自己的假设:前脑岛是人类意识的关键,甚至有可能是「有感知能力的自我」的发生地。

前脑岛还很可能是人类意识的关键,甚至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地方。如果前脑岛被抑制,就会造成情绪解体、现实解体、人格解体等各种现象。

当皮卡德说服她的患者说出他们的狂喜癫痫时,她发现他们的感觉可以用三种宽泛的感受类型来分类。

第一种是高度的自我觉知。例如,一个53岁的女教师告诉皮卡德:「在癫痫发作期间,我好像非常,非常清醒,觉知更加敏锐,各种感觉和一切似乎都变得更大,完全淹没了我。」

第二种是身体舒服的感觉。一个37岁的男人描述,那就象是「天鹅绒般柔软的感受,仿佛我躲避了一切消极的事物」。

第三种是强烈的积极情绪,一个64岁的女人给了我最好的解释:「填满我的巨大喜悦高于生理上的感觉。这是一种全然存在的感觉,一种对我自身的绝对整合,我的整个身体、我自己和生活、世界和「全体」有一种难以置信的和谐。」

高度的自我觉知(心一境性)、身体舒服的感觉(乐受)、强烈的积极情绪(喜受),这跟禅定的特征(如初禅:觉观、喜乐、一心;二禅:内凈、喜乐、一心等)完全一致,很难相信这不是同一大脑机制作用下的产物。

这种境界,在外道中,通常被称之为证得梵我合一、见道、证悟、启悟等等。但在佛教观念中,一般被认为是色界定。拥有这种体验,即证得色界禅定者,至少可以保证来世投生为色界天神。

顺着书,我们接着往下看:

狂喜癫痫的发作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自我觉知和一个人与世界的关系。皮卡德把这些写进了关于艾伯里克案例的报告里:「他感觉对于自己周围正在发生的情境和谈话有了一种加深的意识,一种突然的清晰性。好像他清楚地理解了一切,尤其是如果他碰巧在与几个人进行讨论的时候更是如此。他同时把握住了每一件事。突然间,事情似乎自明了,几乎可以预见(然而并没有知道未来的感受)。」

患者艾伯里克的癫痫报告,也非常符合顿悟的体验。

令人遗憾的是,他很钟爱的狂喜癫痫在手术之后不再出现了。即便如此,在艾伯里克同意接受研究的短暂时间里,皮卡德有关脑岛在狂喜癫痫中发挥作用的直觉也得到了强有力的佐证。艾伯里克的描述证实了扎卡里·恩斯特的描述。

然而,在进行完手术之后,艾伯里克的境界就随之消失,这说明该体验的确与大脑硬件有关。

巴托洛梅的手术团队已经把电极深植入一名罹患狂喜癫痫的年轻女子脑内。他给皮卡德的电子邮件中写道:「我们研究了这名患者……对前脑岛的刺激引起了一种愉悦感。」

这位年轻女士之所以来找巴托洛梅看病,是因为她的癫痫产生了耐药性,而且脑电图也无法清楚地定位癫痫开始的地方。巴托洛梅决定在患者的脑中深度插入电极,以记录发作期间的脑活动并追踪发生癫痫的组织,然后可以进行手术切除。巴托洛梅的测量结果表明,发作首先开始于颞叶,但是不到一秒钟就蔓延到前脑岛——结论支持了皮卡德的观点,正是这个区域引起了癫痫发作时的极乐感。

证据表明:如果癫痫发作的过程,蔓延到了前脑岛,就会激发极乐感。

但是当前脑岛中的电极被激活后,变化出现了。「我首先看到的是面部表情的变化。她看起来更加快乐,不再那麽紧张。」巴托洛梅告诉我。患者报告的感觉类似于她在癫痫的狂喜状态中感受到的东西。「我感觉真的很好,那是一种非常愉快而有趣的漂浮感,双臂还有愉悦的颤抖。」她告诉医生。而且刺激的强度越大,「有趣的感觉」也会越强。巴托洛梅提醒自己,这只是一个个案,然而这些证据的确强烈地提示脑岛参与了狂喜癫痫。「我们得到这种快感的唯一地点就是脑岛。」他告诉我,「刺激颞极、杏仁核或海马体并没有让我们获得这种快感。」

巴托洛梅团队通过电击的方式,发现狂喜癫痫的快感,的确与刺激脑岛的有关系。刺激脑岛会带来快感,强度越大,快感则越强烈。刺激激颞极、杏仁核或海马体等其他部位就没有出现类似快感。

他说:「对脑岛的直接电刺激会引起这种感受,这个事实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这一证据与那些表明人格解体患者的脑岛不活跃的发现是一致的。人格解体的患者「描述的世界就象是感知枯竭了」,赛斯说。在狂喜癫痫中脑岛极度活跃,这造成了相反的效果。

看来,的确是脑岛的异常活跃引发了类似禅悦、证悟等体验。

这里提到人格解体患者的脑岛刚好与之相反,极不活跃。那我们索性先看看人格解体是怎麽回事。

当患者躺在扫描仪里时,梅德福和同事们研究了患者的情绪反应。如果向一个情绪系统完好的人呈现在情绪上积极、中性或消极的图像,扫描仪会显示与每种刺激相适应的脑激活。当看到情绪明显的图片时,脑被激活的区域之一是脑岛。

达马西奥在他的书《自我到心智》中写道,脑岛的活动与「能够想到的每一种感受」相关,「从那些与情绪相联系的,到那些与一切快乐或痛苦的阴影相对应的,它们都是由广泛的刺激引起的:听到一个人喜欢或讨厌的音乐,看到一个人喜欢的图片,包括色情图片,或引人反感的图片;喝酒;做爱;在毒品中愉悦;在毒品中消沈并经历退缩;等等」(回想一下那个患有科塔尔综合征的65岁痴呆女人的案例:她的双侧脑岛萎缩,那可能会扰乱她的身体感觉状态)。在人格解体方面,梅德福的团队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患者在看到令人厌恶的图像时,他们左侧前脑岛部分的活动明显很少。「负责情绪的神经通路和情绪反应不知为何,似乎被关闭了。」梅德福告诉我。

人格解体的情绪波动很低,负责情绪的神经通路和情绪反应不知为何,似乎被关闭了。

这个开关位于脑的其他地方。人格解体有规律地牵涉到的另一个脑区,即腹外侧前额叶皮层,情绪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就涉及这一脑区。梅德福的研究(这是曾进行过的最大规模的研究之一,涉及14名人格解体患者)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腹外侧前额叶皮层过于活跃。过于活跃的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可能会抑制人格解体患者的情绪反应。

经检测,发现腹外侧前额叶皮层的过于活跃可能会抑制人格解体患者的情绪反应。

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参与了空间注意、行为抑制、语言等功能的执行;——东华君:前额叶漫游指南

我们知道,佛法的身念处对于空间注意力就要求非常高,讲究的是吃住坐卧,都要对自己的身体动作进行不间断的观察。这也许会让腹外侧前额叶皮层过度活跃,进而造成前脑岛功能抑制,及情绪反应通路的关闭。

佛法追求的是灭苦,断烦恼。烦恼就是指各种情绪,包括各种喜怒哀乐苦忧惧等等。

灭苦的方式是通过接受「五蕴非我」的教义,对自我进行认知上的否定,再以观照之法,证悟诸法无常,达到情绪不再波动,最终「爱渴消尽「、「无有苦忧悲愁生老死」。

因此,佛法追求的更象是在抑制前脑岛的活跃度。

内观导致的人格解体,关闭了负责情绪反应的神经通路,自然也就实现了佛法的灭苦与涅槃,这是解脱道的目标。

而外道以修定为主,其本质是追求提高前脑岛活跃度。最终:

止禅产生了类似癫痫的异常放电,这股电流又刺激了前脑岛。外道在此体验之上,证悟梵我合一,确立了常乐我凈的教义。

观禅抑制前脑岛的活跃度,造成了人格解体。佛法在此体验之上,证悟涅槃寂静,确立了苦空无我的教义。

两者教义与证悟结果皆完全相反,看来也是有生物学基础的。

由于大脑放电是暂时性的,极乐过后该是啥还是啥,因此有出有入的止禅被佛陀认为是「不究竟「的;而佛法抑制前脑岛的活跃度效果更持久,灭苦也就更彻底。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一个人是否可以既修成无苦无乐的解脱,又同时具备体验止禅快乐的能力呢?

当然可以,止禅只是激发了大脑某处神经元异常放电,只要这股电流能波及到前脑岛,就会产生极乐体验,但并不能解除前脑岛的抑制。抑制前脑岛活跃度,是腹外侧前额叶皮层作出的。因此,阿罗汉也可以入四禅八定体验极乐,但原有的境界不会退失。

接回来,我们再往下看。

癫痫患者的大脑异常放电,可以导致极乐感,那还有没有其它方法能够让大脑放电呢?

在服药之前的几个小时,花瓶中色彩明艷的插花在赫胥黎的眼中还了无生趣,但在服药以后,它们在赫胥黎的知觉中已经变了样子。「那天吃早餐的时候,我被这插花斑驳的色彩完全吸引了。但关键并不在于此。我当时看到的并不是与众不同的插花。我当时看到的是亚当被创造的那天他所看见的景象——那是一个奇迹,在每一刻,存在都毫无遮蔽,完全透明。」当被问到那花束是怡人还是令人厌恶,赫胥黎回答说都不是。「它只是存在。」他说。

他发现自己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变了。「空间仍旧在那里,但已经不再有主导的地位。我的心首要关心的并不是测量与定位,而是存在与意义。随着空间不再重要,我对时间也有了一种更为彻底的漠视。当研究人员让我说出对时间的感受时,我只想说,『时间绰绰有余。』时间很多,但到底有多少完全无关紧要……我的实际经验是,而且仍旧是一个模糊的期间或者一个永恒的存在。」

赫胥黎的叙述与其他狂喜癫痫患者的描述看起来出奇的相似,这并不奇怪。对服用了迷幻剂,比如裸盖菇素的人所做的神经影像研究已经显示,他们的岛叶皮层和前扣带皮层高度活跃。在一项针对15名男性被试的双盲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服用死藤水(ayahuasca,一种在亚马孙河流域,用于萨满仪式的影响心理状态的茶)会导致流向前脑岛和各个脑区之间的血液增加。

有,那就是使用致幻剂,研究人员发现裸盖菇素也能够提高前脑岛的活跃度。印度的瑜伽士、苦行僧们就经常服用大麻来达到这种效果。

2006年,马丁·保罗斯(Martin Paulus)和默里·斯坦(Murray Stein)提出慢性焦虑是前脑岛功能紊乱的结果,因为它的预测误差总是高于正常值。皮卡德假设在狂喜癫痫中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前脑岛的电风暴可能会破坏正常机制,导致很少或是没有预测误差。结果,人就会感觉好像一切都没有出错,一切都有意义,从而产生了一种绝对的确定感。

阿尼尔·赛斯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假设。「在某些方面,狂喜癫痫的现象是病理性焦虑的对立面。」他说,「(在狂喜癫痫中)你会有一种全然的、平静的确定感,然而焦虑是一种病态的、发自内心的对一切的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感通过身体状态反映出来。」

按照皮卡德的假设,癫痫诱发的前脑岛电风暴可能会破坏正常机制,从而会产生绝对的确定感;那麽反之,在人格解体中,前脑岛极度不活跃,产生出的极度不确定感,让佛陀会得出「一切皆无常「、「三界无安」、「众生皆苦」等等结论也就好理解了。

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平静的确定感、增强的觉知、放缓的时间也为神秘体验的解释提供了支持。皮卡德的患者确实为他们的癫痫赋予了宗教意味。「我的一些患者告诉我,尽管他们并不知道神是否存在,但他们能够理解,在经历过这样一种癫痫后,人们可能会有信仰、有信念,因为这其中有某些精神性的东西。」她说,「也许某些有神秘体验的人确实经历过狂喜癫痫。」

这带给我们关于这种体验的奇妙悖论:主体有一种对自身及其所在环境的增强的自我觉知,但同时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界限仿佛消融了,出现了一种合一的感觉。

的确,平静的确定感,增强的觉知,放缓的时间,自己与世界的界限消失,产生合一感,这种癫痫产生的奇妙体验,很具宗教意味。

据各种文献报道,禅修会导致脑灰质增厚,这往往被视为禅修的积极一面。然而,不要忘了,脑灰质的增厚也是导致癫痫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如果对硬盘同一区域反复擦写,就会很快报废。而止禅经常重复某个步骤,相当于反复激活某一区域神经元。会不会因同样原因,而导致这些神经元过于兴奋,以至于异常放电呢?

一些癫痫患者会出现一种被称为「欣喜若狂」的先兆。患者使用「超现实」,「清晰度」,「证据」,「确定性」,「理解」,「洞察力」,「启蒙」或「顿悟」等术语来描述这种状态。俄罗斯作家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经历过这样的癫痫发作,在他的小说「白痴」中给出了一个著名的描述,其中一个人物报告说他们感到「充满无限的喜悦和狂喜,欣喜若狂的奉献,以及最完整的生活」。

研究人员描述了三名患有难治性局竈性癫痫的患者,他们将探针插入他们的大脑以试图确定其癫痫发作的来源,可能通过手术切除这些区域并治愈他们的疾病。他们在术前评估期间通过直接电刺激植入脑内电极(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的患者的背侧前岛叶皮质,在诱发狂喜光环期间研究了几个脑区的功能连接性变化。这些患者的选择是基于脑岛前部背部的直接脑内电刺激引发的狂喜症状的发生。

在三秒钟期间,以双极方式对灰质中的每个接触进行电刺激,以绘制功能性皮质并触发习惯性癫痫发作。分析了诱导每位患者的狂喜变化的一种刺激。通过测量刺激之前和之后SEEG信号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来进行功能连接性分析。

每个患者仅在刺激背侧前岛叶时才报告有晕厥光环。研究人员测量了摇头期间的脑电波活动(EEG),发现前脑岛是网络活动中的关键节点或枢纽,这表明该区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产生或释放这种感觉。——《刺激大脑的背侧前脑岛是否会引发狂喜》

在最新的实验中,科学家测试了三名癫痫患者,再次确定了电刺激前脑岛,可以产生类似顿悟的体验。不过,目前的证据主要来源于癫痫患者,还无从得知电击正常人的前脑岛会产生什麽效应。

「大脑刺激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这些患者必须将电线插入大脑才能产生狂喜,但将来有可能无创地刺激这一点,」Bartolomei博士评论道。

如果将来真的做到了无创刺激前脑岛,这对于苦修禅定而无法证得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仪器轻轻一点,即刻入定,想入多久入多久,其效率不知高了多少倍。

再也不需要什麽消业,禁欲、积福报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那些圣境,只是物质大脑异常放电的产物,过去各种一辈子苦修也未必能进入的「禅境「,现在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唾手可得,那未来的人成神岂不太容易了点?

《不存在的人》作者简介:

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Anil Ananthaswamy),《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的前任副主编和现任顾问,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声名颇着的科学写作项目的客座编辑,并在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国家生物科学中心开办的年度科学新闻讲习班执教。他为《国家地理新闻》(National Geographic News)、《探索》(Discover)等杂志撰稿,并且是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新星纪录片频道开设的博客「实在的本性」(The Nature of Reality)的专栏作家。阿南塔斯瓦米获得过英国物理学会的物理新闻奖和英国科学作家协会的最佳调查类新闻奖。他的首部著作《物理学的边缘》(The Edge of Physics)被选为《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2010年年度图书」。

p1:

一、那麽,修止法门有没有激发癫痫的可能呢?

在一个「癫痫为什麽害怕阳光」的回答中,我们看到如下答案:

研究发现,闪烁的阳光容易给癫痫病患者,尤其是视觉反射性癫痫病患者带来巨大的视觉刺激,从而容易诱发癫痫病发作。这是导致癫痫病为什麽害怕阳光的根本原因。

看来,修一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法门,的确有可能导致癫痫发作。这不禁让人想起入定前,经常会出现一些明亮的禅相,而修法往往会要求专注于禅相,直至入定。

癫痫病早期表现视觉上看见运动或静止的光点、光圈、火星、黑点、一团单色或彩色的东西等。癫痫病早期精神性表现包括错觉、幻觉、看见了或感到了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和场景等。——癫痫发作前的征兆有哪些_百度拇指医生

癫痫发作早期,会经常看见一些运动或静止的光点、彩色或单色的东西;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禅相吗?至于那些幻觉、错觉,不就是所谓的「魔考」吗?

在定力达到某个程度时出现的灰色禅相也是遍作相。

在定力达到更高层次时出现白如棉花的禅相是取相。这只是一般的说法。其他颜色与形状的禅相也能够出现。

在定力进一步提升时,禅相会变得非常清澈明亮,犹如夜晚的星星。这种禅相是似相。同样地,似相也能够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出现,例如夜星、圆形红宝石、珍珠、棉花子、穗带、烟团、月轮等等。——《帕奥禅师开示——禅相出现》

关于禅相的描述,高度相似于癫痫早期视觉症状。

在这个阶段,有些禅修者可能会见到一些影像,诸如看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日月虚空、人物鸟兽等,或听到唱歌声、讲话声、诵经声、念佛声等等。

这是因为定力提升之后,他的心会变得强有力而且敏感,只要他一转念头,心就可以造作出很多东西,变现出很多声、色、光、影出来。心念快得连自己都来不及察觉到,但相已经出现在他的面前了。须知这些相,都是由心想而产生的,都是幻觉!

有些人喜欢盲修瞎练,当他的定力到达某一个阶段的时候,通常会见到光、见到花,乃至见到所谓的佛菩萨等。《禅相与禅那》

关于禅修中出现的幻觉,高度相似于癫痫早期精神症状。

对患有光敏感性癫痫的人而言,闪烁的光就可能使他们发病。但一些静止图像也可能诱使癫痫发作。5月8日,研究人员在《当代生物学》期刊上报告称,通过大宗科学文献分析,他们可能找到了图像诱发癫痫的原因。

研究人员表示,重点是当人们看到某些图像时,例如黑白条纹图像,大脑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神经活动重复模式——伽马振荡。他们称,这类图像也可能产生其他问题,例如偏头疼,对那些光敏感的人尤为如此。——研究解密图像触发癫痫原因 -新闻-科学网

不仅强光可以激发癫痫,一些静止的黑白条纹图案也可以。这不禁又让人想起西藏僧人采用各种曼陀罗图案来帮助入定。另外,这里提到了癫痫与伽马振荡的关系。我们看看打坐中有没有。

研究人员通过一些脑电波测量仪器,在两组志愿者打坐冥想前、冥想过程中、冥想后进行脑部活动的检测。结果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佛教徒所在一组记录下来的大脑阿尔法波和伽马波活动十分显著,其中又以脑伽马波的震荡尤其强烈。因为人脑的伽马波是由脑部额叶和顶叶联合皮质区的活动引起的,而这些区域是负责人类情绪以及快乐相关的区域。

——参禅打坐者脑电波活动强烈

实验表明:在冥想时,大脑中产生了强烈的脑伽马波振荡,这往往被看做是冥想有好处的证据。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看到某些图像时(比如交错的黑白条纹),大脑中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活动重复模式——伽马振荡。虽然研究人员尚未确定伽马振荡是否就是癫痫发作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振荡与癫痫病及其他不适症状间存在关联。

——小心!图像可造成神经伤害甚至引发癫痫

然而,研究也表明,伽马振荡也与癫痫病存在关联。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b9394cP5QO7tBuibWyNkzQyNNcgLib6DT3F4exhYMy026MpkhzsjNRwLRZnjfDlYUmGbpk6p8vcIicsbQv3jlT1u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新发的《超级马里奥兄弟U豪华版》游戏说明甚至给出了警告:约每4000人中有一个人将会因为闪光或者图案引发癫痫,即使之前并没有发生过癫痫。由此可见,以「禅相」为修止所缘,的确可以诱发癫痫。

光敏性癫痫是反射性癫痫(又称诱发性癫痫)中最常见的一种。虽然总体来看,一万名反射性癫痫患者中,才有一名是光敏性癫痫患者。但在4岁到24岁的反射性癫痫患者中,每4000人中就有一名是光敏性癫痫患者。其中30%的患者会因静止图像发病。反射性癫痫由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精神刺激诱发,患者突然听到噪音或特定的音乐、做一件特定的事情,或者因为某个举动而突然产生某种感受就可能癫痫发作。——图片尤其闪动的鲜艷画面图片可诱发光敏性癫痫-贤集网

光敏性癫痫只是反射性癫痫的一种。各种特定的感官刺激或者特别的举动,其实都可能触发癫痫。因此,通过自主可控的刺激个人癫痫发作是有可能的(这就是入定?)。

二、然而,第四禅不再有喜乐,却可以达到止息境界,这又如何解释?

第四禅定,是以前面三禅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入四禅之前,都必然会先有喜乐,再有舍念清凈,而四禅最重要的标志是止息,也就是呼吸会暂停。

大脑产生的调节情绪、睡眠和呼吸的化学物质是否也可以保护癫痫患者?新的研究发现,癫痫发作后血液中血清素水平升高,与癫痫发作时呼吸问题发生率降低有关。这项研究发表在2019年9月4日的《神经病学》在线期刊上,《神经病学》是美国神经病学会的医学杂志。

——为什麽有些人在癫痫发作后会停止呼吸?

据研究,在癫痫发作时,许多人会出现呼吸暂停症。但如果在癫痫发作后血清素水平升高,则能降低这种呼吸功能障碍。

而我们知道,血清素跟多巴胺、内啡肽一样,都是一种快乐激素,血清素分泌越多,人会感觉越幸福。

因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样的:

1. 先通过各种修止法门,反复刺激大脑某一区域神经元,让其高度敏感。这个时候,会出现「能看见运动或静止的光点、光圈、火星、黑点、一团单色或彩色的东西」等癫痫早期征兆。在禅修理论来看,这就是出现了「禅相」。再进一步,可能会产生更多幻觉,比如说见佛见魔之类的,这也是癫痫的早期征兆。在禅修理论中,这通常被看作是「魔扰」,是一种修道中的考验。

2. 通过对禅相反复专注,触发「光敏性癫痫」,一股电流从大脑某神经元爆发。脑电风暴开始蔓延,触及到前脑岛,血清素大量分泌,人顿时进入忘我合一的极乐境界,一些涉及思维、推理的神经单元纷纷罢工,于是人感觉更清凈了。当电流触及到后脑岛时,各种与触觉有关的脑神经因干扰而失真,于是出现了幻触现象,这被禅修理论认为是「初禅八触「,包括动、痒、冷、暖、轻、重、滑、涩,这是要入定的迹象了。随着血清素的分泌越多,人的心理上也会起变化,感觉越来越快乐,于是进入初禅,并一步步上升到三禅。

3. 血清素的分泌到达顶峰后,开始下降。按照我们前面的研究,血清素的升高有利于保持呼吸,那麽血清素的分泌到达顶峰,并开始下降时,之前血清素上升过程中不会出现的呼吸暂停症现在就出现了。人会感觉呼吸突然中断,这被禅修理论认为是进入了止息状态。由于血清素水平的降低,之前的极乐体验也随之褪去。现在,只剩下了脑电波风暴造成的意识流中断,结果就是一种「舍念清凈」的感觉出现了。

4. 至于再之上的灭尽定,最重要的标志是脉停息住,相当于濒死状态。就更好解释了,癫痫就有产生心脏骤停的后果。

不过灭尽定只是个传说,现代几乎没听有人做到过,大概入了此定的人,醒过来的也不多吧。

三、入禅定是可以学习的,而狂喜癫痫却只是少数人碰运气的结果。

其实,自古以来,都是修定者多,入定者少。虽然修行步骤是公开的,大部分人修禅定的结果,最多是未至定,再往上,更多的是修出各种精神障碍或者幻觉体验。

加拿大劳伦提安大学神经科学教授迈克尔·珀辛格博士在1993年对1018名禅修者进行了研究,发现禅修会导致复杂的部分癫痫症状,比如视觉异常、听觉异常、感觉震动,或者出现嗜睡症等无意识行为。注意,患有颞叶癫痫发作的癫痫病人有听觉或视觉幻觉,他们通常将其解释为神秘的经历。

哪怕发心再猛,打坐在用功,触发癫痫发作的位置不对,发作的范围太大,也是进入不了禅乐境界的,只能在各种幻觉之中兜兜转转。或者干脆修成了癫痫大发作,从此修行界除名,就医去了。

也许1000个人修禅定,最终500个一无所获,300个修成欲界定,100个在未到地定,99个触发癫痫的位置不对,虽然也出现了各种癫痫症状。

最后一个努力加运气,成功激发狂喜癫痫,这个人的名字便被记了下来,成了禅修圈的推崇对象。假如全球有1000万人修禅定,那就有1万人能入定,看起来人数似乎很多,其实概率依然很低。

大部分人依样画葫芦,却连主动触发癫痫都难,更别说反复可控的触发特定位置的狂喜癫痫这种罕见类别了。现实中,也许连千分之一能入色界定的人都很难找出。

一将成名万古枯,当我们看到一个号称能入定的修行者时,却不知道后面还有许许多多因触摸不到G点,而浪费一生在打坐中的人。

由此可见,入禅定其实也是在碰运气啊。

p2:

下面是几种疑似与入定有关的癫痫类型。

光敏性癫痫:如由光源强刺激、闪光刺激等视觉刺激引起的发作。

闪光刺激诱发的反射性癫痫(reflex cpilepsy in-duced by intermittent phonic stimulation):由间歇闪光刺激所诱发的癫痫发作。如驾车(或坐车)时看透过树丛的灯光,海浪,日光灯启动,不同频率的人工闪光刺激等均可导致发作。多呈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少部分呈失神发作。在脑电图记录中,用间歇闪光易诱发出发作波发放和临床发作。

专注于日光、灯光等,可以诱发此类癫痫。对应的,佛教有观香法、日轮观,月轮观,观明点,光明遍,观禅相等等。

③图形敏感性癫痫(pattern-sensitive epilepsy):注视对比度强的格子条纹或细网状的几何图形所诱发的癫痫发作,可诱发出失神发作、图型肌阵挛发作和图型惊厥反应。脑电图可有癫痫波发放,并可为图形所诱发。——反射性癫痫_百度百科

专注于对比度强的格子条纹或细网状的几何图形,可以诱发图形敏感性癫痫。如专注曼陀罗法: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b9394cP5QO7tBuibWyNkzQyNNcgLib6DT3AvxG8wqxvyELLjUc0yjywAsHQVMmibXgp3AibtkvUlQ0HicqEjByghWB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曼陀罗图案

注视性癫痫(visual exploration epilepsy):由持续注视某一物体所致的癫痫发作称注视性癫痫,可分为外部-知觉性和内省一认知性两种类型。其发作不仅与视觉刺激有关,而且可能与精神集中内省性思维活动的刺激有关,可表现为肌阵挛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及部分强直发作。——反射性癫痫_百度百科

这个就更广泛了,只要持续注视某一物体,即可以诱发癫痫。而且不仅与视觉刺激有关,还可能与「精神集中内省性思维活动的刺激」有关。

⑦自我诱发性癫痫(self-induced epilepsy):患者自身有意地诱发的癫痫发作,比较少见,多见于女性儿童。大多数病例伴有光敏性癫痫发作,亦可伴精神发育迟滞。其诱发因素多种多样,如在太阳光下或电视机前摇动放在眼前的手掌,从手指间透过的闪动光线诱发发作;有的通过有节律点头或眨眼进行自我诱发。其发作形式多为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患者常自我追求诱发,以获得一种欣快或精神恍惚状态。——反射性癫痫_百度百科

这个属于为了追求快感,主动诱发癫痫发作的情况。这说明某些癫痫发作时间,是完全可以主动控制的。

那麽像专注于禅相或日轮、曼陀罗等入定的形式,是不是可以解释为:自我诱发性-注视性-光敏性(或图形敏感性)狂喜癫痫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