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三年级男生,十岁,父亲的教育以打骂为主。现在上三年级,脾气特别暴躁,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动手打同学。和同学关系很差,交不到朋友。上午又因为组长收作业,而发脾气,打了组长。在家脾气也很暴躁,自己要被气疯了。年父亲去外地工作,想用一年时间让孩子学符控制情绪。每次孩子动手打人后也会引导,对孩子讲道理,可是没有什么效果。请问要怎么办?
答:孩子的父亲长期对孩子使用暴力,母亲又用讲道理来教育孩子,孩子的情绪没有被接纳,更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和控制情绪。和家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学校里也不会和同学交朋友,只会用暴力表达自己的感受,久而久这,这个孩子就会被同学排斥,更会被老师特别关照。面对同伴的排斥,孩子感觉到伤心、愤怒,却又不知道如何改变,很可能就会认为”同学都针对我“,从而加重暴力倾向。长期的情绪加暴力的应对方式,让孩子的焦虑水平升高,从而一点就着。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在教养方式上的问题,并且改变,然后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表达、管理情绪,还需要教会孩子合理宣泄的方法。
提问的妈妈已经认识到父亲的暴力带来的后果,所以希望用父亲外出工作的一年时间、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我给的建议是:
1、接纳孩子现在的状态。
孩子情绪暴发,并且有暴力行为时,要提醒自己”孩子就是这样,我要改变他,首先自己要冷静“。冷静的态度也是给孩子良好的情绪管理示范,让孩子知道”面对问题,可以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
2、教会孩子一些身体放松的方法。
在出现剧烈情绪时,身体会有一些反应,比如胸口发闷、脸红出汗、呼吸急促等等,这些身体上的反应反过来会加重心理上的烦躁、愤怒的感觉。教孩子深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或者冥想放松的方法,还可以带孩子一起运动,走进大自然,通过运动分泌能够让身心轻松的激素,慢慢降低孩子的焦虑水平。
3、让孩子学会描述情绪。
通过语言准确描述自己的情绪,对于管理情绪非常重要。当我们能够描述和识别自己的情绪时,才会启动理智层面去处理情绪。平时可以让孩子读一些情绪绘本,或者看关于情绪管理类的电影,丰富孩子描述情绪的词汇。描述的越准确,孩子的情绪觉察能力就越强,也越能够开始自我调节。
4、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学会正确的问题处理模式。
在孩子情绪平列下来之后,妈妈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妈妈扮演孩子,让孩子扮演冲突的另一方,让孩子去体验对方的情绪。然后,重新演绎,妈妈扮演孩子的角色,用合理的方式示范如何处理,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情绪,作出应对。最后,再次互换角色,孩子用新的处理方式来表演,妈妈扮演对方,做出积极反馈。
5、积极反馈,强化改变。
当孩子有了改变时,妈妈要及时发现并且反馈给孩子,而且气馁的语言要越具体越好,多用描述性语言,不用评价性语言。比如,你今天遇到问题很冷静,都会做深呼吸了。孩子的改变是点滴变化的,妈妈的观察和反馈也要细致入微,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一天天在进步。
如果能争取到老师的支持,让老师也能对孩子的变化进行及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