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经典读成小百科

把经典读成小百科

看过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认为中西方思考方式的最大不同是西方是分,中方是合。比如学科,西方会分的很细致;比如诊病,也是如此。而我们中国则不同,讲究的是综合。《墨子》一书,是散文,小说,论文,物理,机械,工程,还是哲学呢?似乎说不清楚。

当我们把《诗经》拿出来读时,又读到什么知识了呢?除了诗歌,我们还可以读出地理学,民俗学,农业,历史,音乐,小说,戏剧等等。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潘富俊教授的《美人如诗,草木如织》一书将带我们读到《诗经》中的植物学。

作者把《诗经》中涉及到的植物分类记录,写出了各植物的形态、样貌、特点,及其在现在植物学中的属种,并配以彩色的图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动、丰富的植物世界。

全书分野菜类、栽培蔬菜类、药材植物类、果树类、纤维植物类、染料植物类、用材植物类、器用植物类、观赏植物类、祭祀植物类和象征植物类共12大类138种,堪称一本植物小百科。

以《关雎》这首诗为例,作者介绍的是“参差荇菜”中的“荇菜”。荇菜,现名莕菜,它的样子,生长特点,古人的诗词对荇菜的描写,古籍中对荇菜的记录,以及采收荇菜的礼节制度,“后妃采荇,诸侯夫人采蘩,大夫妻采萍藻”。还有现在植物学的相关知识等。这种介绍既有诗歌,又有礼仪,还有民俗,更重要的是还有植物学知识的普及。一首《关雎》,被作者读出了如此丰富的元素,提供了如此生动的图片,让《诗经》变得更加具体、生动。

读这本书,除了收获植物学知识外,还带给我一些的思考:我们该如何引领孩子们来学习传统经典呢?是单纯的记诵,还是融合丰富的知识元素,把枯燥的文字变成灵动的文化呢?比如唐诗,宋词,我们难道仅仅只是背诵吗?诗词中的故事,诗词中的图画,诗词中的地理、历史及人文,是不是都可以进入孩子们的视野呢?比如在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时,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李广,知道秦始皇修长城,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知道玉门关、酒泉等的来历,也可以让孩子知道“胡”指的都是哪些民族,阴山又有什么样的特点等。这样一首诗中就有了历史、民族、地理、传说,文学等知识。这种全身调理式的学习比起头疼治头,脚疼医脚的学习方式更深入,也更有趣。

正如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比如《论语》《庄子》等等,我们都要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书籍,而不是单一的诵读记忆或者领悟其教化作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看到经典的综合性,把死的文字学活了,孩子们才会越学越有趣,也会越学越有劲儿。学习是一场马拉松,比的是韧劲儿,比的是耐力,考量的是一个孩子的综合素质,所有的急功近利式的学习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所以要让孩子从小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学习经典,才会真正爱上学习,把把知识变成学文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诗经详解(一) 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汉唐雄风阅读 9,782评论 0 41
  • 与一本书相遇也是需要缘分的,特定环境特定心态下,这一阵一直很迷茫,疑惑一些事,一直找寻不到答案,无意中看到这本书,...
    虾米妖阅读 2,713评论 0 1
  • 这是避讳的由来,度娘解释的很清楚了,我就不再做愚蠢的事情。 记得小时候,老妈对我们说过的话,走夜路时,一定要记着,...
    留给你的谦虚阅读 5,944评论 26 30
  • 有利时,不要不让人;有理时,不要不饶人;有能时,不要嘲笑人;太精明的人,遭人厌;太挑剔的人,遭人嫌;太骄傲的人,遭...
    笨笨小熊_5644阅读 1,202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