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它拴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他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

对于这本书所写的年代与历史,我并不清楚,只知道是一个连年战争充满硝烟的地方。在我的意识里,那里的人民饱受战争的折磨,所以根本不会想到那里也是一个春暖花开,羊肉串飘香,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追风筝的地方。

在这本书里,我看见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用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所有的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

尽管小说的叙述如同流水一般,将故事的发展情节徐徐展开,但作者内心却如奔腾的湖水,想席卷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正反两面。一冷一热,使得整本小说有了正常的体温,甚至能让人听到书页里血脉的流动和心跳,最后都冲破作者的身躯和思想,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那风筝究竟是什么?到底谁才是追风筝的人?这两个问题一直伴随我到最后,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我知道这问题阿米尔已经明白了,我也已经明白了。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担起责任,鼓起勇气,翻过千山万水,跨过艰难险阻,我相信,我的风筝一定会在某座山的后面等着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