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这段时间,看着大街小巷一堆一堆已经泛滥成灾的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总有点恍惚到想吐槽的冲动:共享经济不是应该节约资源、提升效率、低碳环保么?为什么在资本的追逐之下,却创造了如此多的冗余。
然后,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这段时间同时又让我看到了各种关于共享单车的报道。
首先是网络上流传的北京大量共享单车座椅上被放“针”的骇人新闻,接着是“悟空单车”成为了首家宣布倒闭的共享单车企业,然后是分析共享经济发源地—欧洲的共享单车和拼车的正确打开姿势,再是马化腾和朱啸虎的公开对怂,最后是关于国内共享单车的大佬摩拜和ofo的几个数据:摩拜在16日完成了新一轮6亿美元的融资,现在估值与ofo基本持平,开始学ofo进军海外市场。而ofo在全球已布局超过600万辆单车,如按500元/把智能锁的批量采购折扣价计算,整体改造智能锁费用将要30个亿,相当于一轮融资额。
本来,作为一名吃瓜群众,对于ofo和摩拜的PK,只需远远观望下硝烟即可,但是昨天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我突然对这场战争,有了自己的认识。
表弟的大儿子,12岁。昨天吃完饭在回程路上,根本没有手机不可能注册交押金的他,突然飞快地打开了路边的一辆ofo,骑了上去。我有点诧异他是怎么弄开的。虽然我知道ofo的弊端是密码锁的开锁密码恒久不变,只要知道一次,就可以永久使用。但前提是,他需要之前使用过这辆车且把它据为己有才行,但他显然没有,他只是在街边上随便选的一辆而已。纳闷之下,我拉住他仔细询问。
原来,ofo的密码锁还有另外一个弊端,只要之前用车的人用完锁车后并不拨乱密码,那么之后使用的人,根本不需要做任何操作,只需要轻轻按一下开锁,马上就能拥有这辆车的永久免费骑行权。如果有人品差点的,直接把车骑回家存放起来,那么,没有定位功能的ofo,损失的就直接是一辆街头小黄。
在小家伙的指导下,几个舅舅们也如法炮制地打开了各自的小黄。一瞬间,俺大家子的自行车队,就这样壮观地招摇在了城市街头。
R
看到这样的场面,我对马化腾前些日子手撕朱啸虎的一些观点,瞬间有了很深的认同。
他把ofo的非智能锁比作“便宜的、性价比高的功能机”,的确很形象,而艾瑞给出的ofo活跃用户远超摩拜的数据结论,从当前的情况看,也有了一些必然性。既然连尚不是用户的客户,都可不交押金、不用支付,就能对车随取随用,那ofo单车的活跃率高,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I
我目前是摩拜用户,但在摩拜还未在武汉密集登录前,我曾经注册过ofo,并妥妥交了押金。但当我登入APP后,从里到外都找不到一个地方能告诉我,单车的收费标准是怎样的时,我就对ofo能提供的服务水平,持怀疑态度,所以我当时立刻就注销并退还了押金。
所以,ofo可以这样使用的“技巧”,我的确之前并不知晓。我不是ofo用户,我不知晓尚可以理解,但令我费解的是,连一个还不满12岁的小朋友,都能发现的使用漏洞,为什么ofo的开发团队——一个能让产品短时间内迅速覆盖全球的开发队伍,却发现不了这么一个明显的BUG?让用户用完车还要记得去给你复位密码,你给用户多少工资?
尽管ofo已表示将会斥资30个亿去给单车们整体更换智能锁,但就像马化腾说的那样,即将更换的智能锁,依然不是真正的双向通信,没有GPS模块,不能与手机APP实时互联,扫码后车辆不会主动开锁,锁车时车辆也不会立马停止计费,这种被马化腾称为单向通信的智能锁,真的能对抗功能成熟又智能的摩拜么?虽然现在街头的确是黄色超过了橙色,但也正像马化腾说的那样,堆一堆哑终端,靠数量多取胜,就算在单车造价上再便宜、再性价比高,在智能化的潮流趋势下,也会不堪一击。
ofo单车的设计思路,一开始就是存在问题的,它将所有制作开发成本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一股脑都丢给了用户,比如一开始就定位于做机械的密码锁,要用户自己去旋转数字开锁,而ofo支撑平台只需要完成一件事,即:根据用户扫码的二维码找到是哪个编号单车,把该编号单车设定的开锁密码从数据库中调出来,丢给用户就算完事。相对于摩拜的能够自行执行通信数据,完成从云平台的一键开锁、关锁计费的智能终端解决方案,ofo的确是low了太多。而ofo即将更换的智能锁,采用token模式,虽然密码不再唯一,但也是一样,每个环节的操作都依赖于用户的手机侧去执行。
一个产品,如果不能从方便用户角度去设计,其实是搬石头砸自己脚。因为用户永远没有足够耐性去适应一件产品,用户是被服务的,不要指望他会给你打工。如果产品不能靠简单直白的使用方法,满足用户需要,要么就会被摒弃使用、要么就会被琢磨出漏洞,用从中捞到的好处去弥补适应的麻烦,就像ofo的“一按开锁”。
ofo会大规模换锁,说明ofo也已经意识到当前机械密码锁存在的诸多问题了。虽然当初它比摩拜更早抢占了市场先机,但产品上的不够完善和智能,却成了如今制约它更好发展的最大瓶颈。
其实两家的竞争,也可以说是产品迭代开发和瀑布式开发的竞争。
为了抢占先机或者节约成本,迭代开发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敏捷开发模式,先构建后修改,通过多次迭代找到真正适合客户(用户)的产品。但显然,ofo在此次智能锁的迭代更新中,付出的将是亿级的迭代成本损失,这个代价还是相当巨大的。
所以,开发设计产品,必须保证初次确定的方案是正确的、行得通的,后继的迭代过程才能是反复求精的过程。否则,就需要沉下心做好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四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工作,并进行多次循环,以便在产品规模推进前,尽可能排除掉可能出现的重大方向性错误,避免造成更巨大的资金损失。
我们企业在设计各类面向客户的产品、套餐时,其实也是一样道理,不能举着迭代开发的旗帜,在没有充分的需求分析、市场调研、测试反馈等过程去检验产品套餐的可行性、接纳度的情况下,就将产品和套餐草率丢入市场,让其自生自灭,生了,说明我们这次试赢了;灭了,不好意思,那再换一个。于是渠道销售人员不堪重负,刚弄明白一个套餐,刚可以给客户介绍清楚,结果一纸文件,这个套餐下架了。从boss系统里堆积如山的过去套餐政策,就能得知,我们企业其实是最需要被市场好好上一课的。不过好在这几年,集约套餐和集团统一受理门户的推行,将产品和套餐的开发和制定权统一规整到了集团,剩下各省市渠道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情,就是好好施展各自拳脚,做好客户接触面的销售能力提升工作,其余无需冗余,这样极大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开支。
D
接下来,我们工作室即将开始的系列课件开发,也需要遵循这样的开发思路,即迭代和增量兼顾进行:
1、明确方向:体系分类需集约规划,先进行充分的渠道需求调研,再规整,找出分类脉络。我思考了几次,发现不管以什么维度分,都会有重叠,渠道这个领域,似乎本来就是一张网状交织的布局。我突然有点灵感,既然是网状,我们是否就可以画成网状,每个交织点就是我们需要的课件主题?这个我再好好琢磨下。
2、迭代开发:在集约规划基础上,列出全部课题方向,先选择当前渠道最薄弱或最需要的部分,先行出稿部分课件,再迭代开发,优化完善,最终定稿。
3、增量开发:按已经定稿的课件的开发流程,再一门一门课程的逐步增加,直至覆盖整个渠道能力体系,最终完成整个渠道培训体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