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国庆

今天是2025年10月1日,国庆节。

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我想谈谈“热爱祖国”这个老话题。

从小我们就被赋予热爱祖国的教育,可是我们究竟要爱它什么和赋予它怎样的情感呢?

我想,热爱祖国,不仅仅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更是一种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的、复杂的、立体的爱。它不仅仅是“应该爱”,更是“值得爱”和“如何去爱”。

我认为,我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爱她的“山河表里”——自然与文化的载体

这是最直观、最感性的爱。我爱这片土地本身

1)壮丽山河:爱长江黄河的奔腾不息,爱泰山的雄伟壮丽,爱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爱雪域高原的辽阔纯净。这些具体的风景,构成了我们共同的“家园”意象。

2)熟悉的风土人情:爱家乡小巷里的美食香味,爱熟悉的乡音方言,爱特定的节气习俗(如春节的饺子、中秋的月饼)。这些都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归属。

爱这些,是因为它们是我们生命的背景和情感的根。无论走到哪里,想起这些,就有了乡愁和归宿。

第二层:爱她的“千年文脉”——历史与文明的积淀

这是更深层次的爱,我爱她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1)悠久的历史传承:爱她五千年来不曾中断的文明史,从夏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诗词,从四大发明到丝绸之路。这漫长的历史给了我们一种独特的“时间纵深感”,让我们明白自己从何而来

2)璀璨的文化艺术:爱唐诗宋词的韵律之美,爱书法绘画的笔墨意境,爱京剧昆曲的唱念做打,爱中医武术的博大精深。这些文化瑰宝塑造了我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传承的精神品格: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之风,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爱“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这些精神内核,构成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基石。

爱这些,是因为它们是我们身份的“源代码”,定义了“我们是谁”,给了我们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

第三层:爱她的“人民与奋斗”——现在与未来的创造者

这是最贴近现实的爱,我爱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和他们共同奋斗的故事。

1)勤劳勇敢的人民:爱我们身边平凡的普通人——辛勤劳作的父母、传道授业的老师、救死扶伤的医生、默默奉献的劳动者。是亿万普通人的善良、坚韧和汗水,汇聚成了国家发展的洪流。

2)共同奋斗的历程:爱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爱当代每一位建设者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付出的努力。这份爱包含着对先烈的敬仰和对同胞奋斗的认同。

3)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爱这片土地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努力。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爱这个国家不断自我革新、追求进步的进程。

爱这些,是因为我们自己是人民的一员,我们的命运与同胞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共同创造着现在,也共同期许着未来

第四层:爱她的“理念与未来”——抽象但核心的价值

这是最抽象但也最核心的爱,我爱这个国家的“理想形态”和它未来的可能性。

1)爱“祖国”所代表的理念:比如“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带来的安全感;“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所描绘的社会理想;“人民当家作主”所蕴含的政治追求。我爱这个国家所承诺和追求的核心价值。

2)爱她的“可能性”与“韧性”:我爱她即便经历苦难(如战争、灾难)也能浴火重生的生命力;爱她在面对不公和问题时,内部所产生的批判、反思和改革的力量。这种爱,不是爱她完美无缺,而是爱她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爱这些,意味着我的爱不是盲目的,而是建设性的。我爱她的现在,更爱她能够变成的更好的样子。

总之,热爱祖国是一种清醒的、负责任的爱。我会为她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自豪;也会对她存在的问题感到痛心并愿意去批评和改进;更会在面对外部无端指责时,本能地为她辩护,但同时也会进行理性的思考;最关键的是,我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哪怕微不足道,让她变得更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