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讲述了与虫草无异的人类从普通物种演化成如神般顶级物种的过程。全书结构:认知革命(1~4章),农业革命(5~8章),人类的融合统一(9~13章),科技革命(14~20章),后记。
本章主要内容:
一. 无聊的由库辛签核;
二. 分割思考与官僚制度;
三. 数字语言。
第七章:记忆过载
在阅读笔记——《人类简史》中说过,在最初时刻人类与虫草无异,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中下环节,每日但求温饱而不一定可得。所以在进化过程中更倾向于往利于种族延续的方向发展。
智人在进化过程中,演化出来善于奔跑,善于攀爬等技能,而不是善于耕田种地,这在阅读笔记——《人类简史》(5)中已经提到过。一切进化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而不是享乐。智人不可能在进化的过程中自带打麻将技能,也不可能自带下围棋技能,更不可能自带相对论的高深理论。这些都是仓廪实衣食足之后发展起来的,不可能蕴含在基因中,一代一代传下来。比如爱因斯坦的后人并不是生下来就能明白相对论的。
类似这样后天建立起来的信息,在农业社会早期都是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代延续下来的。不过,人的记忆容量和硬盘类似,能装1T的硬盘,你没法让它装2T,人力也是有限的。硬盘可以放很久,可是人是会死的,万一记载某个信息的人死了,这个信息就丢失了(很多方言就是这样断绝的)。上边说智人演化主要是朝利于种族生存的方向进行,所以人脑更善于记能吃的植物、记猎物、记危险等,不利于记这些杂七杂八的规则。
为了进一步的扩大知识容量,必须要有其它记录方式。
一
在公元前3500年到3000年之间,苏美尔人发明了一套记录系统——文字。
苏美尔文字系统包括数字和一些表示人、动物、商品、日期等的符号。该文字中的数字以6和10为基数,可以表达1、6、10、60、600等。现在找到的祖先最早留给我们的信息的由库辛签核,记录的是财务信息“29086单位大麦37个月库辛”。看来钱财在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
那个时候的文字,主要是为了记录生活中必须的事情,词语也都是对一些实物的描述或度量。很难拿来写“吾皇春秋鼎盛,功高盖世”之类歌功颂德的话,也很难写“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的诗句。而是用于记录各种像由库辛签核一样无聊的税务、债务等信息的。
二
粮食也够了,时间也有了,精英阶层的人士也想找一些不那么无聊的事做。不能总是靠口头叙述来描述各种好玩儿的事啊。于是,苏美尔文字中开始加入越来越多的符号,后来形成了楔形文字。这样,似乎事情的记录和传播方便了更多了。
想象一下,如果你认识一个人叫张三,有人跟你问张三,你能立马找到大脑中张三的信息,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如果你去一个按照机构和职位摆放档案的档案室中找张三的档案,绝对不可能进去就直奔档案并取走。你需要先知道张三在那个机构,在该机构中是什么职位,如此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直到找到为止。
这种检索方式就是把一个事情分割成很多步,和现在计算机中使用的算法已经很像了。不仅仅是思考方式,人(机构)的职能也有了清楚的划分。比如你要上学,得去学校;你要办身份证,需要去派出所;你要结婚,需要去民政局,等等。这就是官僚制度。
分割思考和官僚制度的道理是相同的,它们也确实为信息的检索和事情的执行提供了便利。这更有利于对记录信息的利用。
三
我们常见的数字是由0到9这九个数字组成的,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在攻打印度的时候发现的,经由阿拉伯人改良和传播,推广到中东和欧洲。
数字语言虽然符号简单而且不多,但是却全球通用。很多指标一旦量化似乎就很好执行也很好评级很好监督了。比如幸福度、信用等级、影响因子等等。
数字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比如牛顿加速度定律、比如质能方程等等。
现在的计算机语言以0和1为基础,以算法为核心,驱动机器来完成很多事情。正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还希望能够让机器去做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
人工智能会发展到什么地步,人类和最终的人工智能以什么形式相处?如果两者发生冲突,解决会怎么样?有句话叫“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关键在于谁是西风谁是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