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于简书,文责自负
一个人的进步和退步,往往是基于自身的。我最近看到许多人认为,自身的发展受制于环境因素,这也是正确的,时代的一粒沙,落在头上也如平地惊雷,但归根结底,我想进步或者退步是基于自身的。这里所说的进步,不是名利的提升和薪水的厚度,这里说的退步也不是家庭财务的亏损和社会地位的降低,是个人的心态和发展观所结合的人生观念。
我也是最近才有所感悟,源于一个历史人物——张居正。熟悉明史的朋友们对这个人物应该不陌生,嘉靖、隆庆、万历三代的重臣,更有说法是凭“一条鞭法”为大明“续命”五十年,今天我不讨论史观的辨证看法,仅谈一谈我从这位“文忠公”的个人传记上习得的体会。张居正所处的时局可以说是“大环境”很差的时代,国库亏空,体制欠缺,幼主年轻,党争激烈,连想要笼络人心的银两都捉襟见肘,作为一朝首辅,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张居正是难得一遇的天才人物,学习好,政治站位高,品性端正,甚至运气也不差,能做到首辅的位置,宽泛的讲,就要满足“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这不单单是张居正处事的高明得来的,也源自于他人生观念——要以管仲为榜样经邦济世,也正如他的观念,做循吏不做清流。
要明确的是,我们处在的时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随着科技人文等的发展,我们正在向更好奔赴。我强调在思辨中求取进步,而不是向着一个岗位、一个目标乃至一个人无限的努力。思辨是更为务实的,可以快速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做一个不欺上不媚下的进步者,形成系统进步的大局观念。方向是重要的,方向需要思考才能得到,要“认识你自己”,要认识这个世界。这就是个人和团体的结合,顾此失彼或者只选择其中一个发展,得到的结果就会产生“短板效应”。个人的进步是依托团体发展的,团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价值就体现在发展之中,张居正还没有当上首辅的时候,也仍是只有两个“心”——一个是效忠天子的“圣心”,一个是为了王朝的“民心”。如果张居正是为了首辅之位,按照当时的情形来看,只要万历皇帝顺利登基,等到高拱(首辅)退休也是迟早的事,以他的才华稍加运作,青史留名不是问题,家财万贯不必讲,这不是他的奋斗目标。如果是这样,张居正便不会带给我今天的启发,也不会抚慰自己的“圣心”和“民心”。这是我思辨的一个小部分,找准进步方向的部分。在工作过程中,试想一下,你的领导是更喜欢对自己侍奉尽心的“邱得用”,还是能够经邦济世的"张居正“?不评好坏,各有优势,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张居正的价值是高于当时的宦官的。进步意识,进步观念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结合自身进行思辨得出的,要始终保持警惕,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当然,随着思辨的深入,自身的价值也会不断升华,走向新的高度。拿我的一个朋友说说,典型的”邱得用“类型,对领导所有言行一概执行,可以说深谙”职场之道“,当我就这个话题和他讨论的时候,他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奇怪的是,他的目标并没有变化,仍然是不断地向上发展,但进步观却和之前不同了,他是这样说的:“是啊,既然都是进步,我为什么不去做一个大格局的进步者,做个‘宰相’,非要去做一个宦官呢,我怎么就这么不自信?”。这句话他讲到了关键——自信。对自己不相信一部分是源于自身的资历背景能力等等,但这一部分不重要,甚至很多人都有,我身边有很多博士这样的学术大师,他们在求学的路上也是从“不自信”到“自信”慢慢过渡出来的,这就取决于另一部分,就是思辨。我们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大部分人一直不自信,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而是一直埋着头用最苦最累的方式努力着,觉得自己“虽然天资差劲一些,但只要利用好资源能力的长处,干最苦最脏的活,总能获得一点成绩”,并且最后确实获得了一些成绩,就把这种思维当作自己“努力半辈子的经验之谈”告诉下一辈,周而复始。倘若我们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本能用更“高尚”,更有价值的方式发展自身,让自己慢慢变得“自信而不自负”“风骨而不媚骨”。这是关于自信的部分,这一部分从何而来,就是从进步观的思辨中得来的,是进步的基本要素中的,相辅相成的一个组成部分。
*邱得用:《张居正》书中虚构人物
2025.07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