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过碎片信息陷阱之前,先来做个测试
l什么是知识?请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回”字的4种写法是知识吗?
2、公众号里吐槽的文章是知识吗?
3、罗辑思维“得到”中的音频是知识吗?
这些内容是不是知识,答案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他们都是信息。
在我的定义里,只有能够改变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如果说,上述三条信息是不是知识不是一个客观存在,它取决于了解他的人,是否能使用这些信息改变自己的行动,产生新的结果。
假如,今天你在公众号看了一篇文章,觉得很有道理,然后生活依旧,那么这篇文章和其他的类似文章,都只是一个信息。只有你真的看完了一个观点之后,受到启发,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这个信息才是知识。
换一种方式,衡量你的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如果你学习之后和学习之前,思考和行动度一样,那么显然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阅读,那么它就知识一些数据;而当你阅读了内容,它就成了信息;当你知道了该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之后,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
因此,这里对知识的定义就是: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那么如何有效的学习知识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现在的碎片时间。互联网的存在极大的提升了知识的传播效率,使得过去要花几年、几个月、几天才能传播的信息,短短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散播到世界各地。这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就是——信息超载,说几个数据。
l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书出版,超过4亿个字;
l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
l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大概有200个公众号正在注册,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产生……
l过去杂家、博物家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存在,即使有,也干不过谷歌度娘。
看到这里,现在你明白了吧,因为信息的超载,所以为了提高传播效率,通常会把事情简单化,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情形带来的最直接的后遗症就是,看了一篇文章,你满口称赞,推荐给朋友。
”xxx,我看了一篇文章,很不错,安利一下!“
”好啊,你给我讲讲。“
”……额,讲不出来,我给你个链接,你自己看吧“
是不是?当你要向朋友讲述一个观点,或者介绍一部电影的时候,明明感觉自己有一肚子货,就是倒不出来。如果有,那么恭喜你,你不是一个人,笔者目前正遭遇和你一样的困境。我已经很深刻的感受到目前的这种窘境了。所幸,还不算晚。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又想有所改变的话,那么现在你可以和我一起,改变过去这种把信息当知识的窘境。
种下一棵树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答案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
如果你有这种改变自身目前处境的欲望的话,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动笔写,是的。现在、即刻、马上拿起身边的纸和笔,把你的想法、观点写出来。先不用管文笔和修辞只管写。直到把大脑掏空为止。
然后,找出你自己深信不疑的观点或者想法,开始反驳这些观点,或者推敲这些观点的合理性?
比如,企业为什么要做慈善?回答一,很多企业在赚取财富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原罪。回答二,企业基于自身的社会责任,如传递品牌、处理好地方政府关系、改善自身形象、自我尊重….等需要进行慈善活动。
再比如,北上广深的房价为什么那么高?回答一,都是炒房团搞的,回答二,北上广深土地供给稀缺,而购买力高的人群大量聚集,即供不应求,所以推高了价格。
这些回答里,第二个回答明显似乎都比第一个回答更有深度。如果你也这样认为的话。那么这而这有什么区别呢?
在我看来至少有三方面,从形式上看简单的回答是对具体问题或者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回答确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从思考方式上看,简单的回答往往是依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和经验做出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从答案效果上看,简单的回答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为问题;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的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思考问题。
所以,要从把信息当知识的窘境中抽身出来是可以像锻炼肌肉一样通过锻炼自己的思维,只要深入分析一个问题,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个问题,试图给出不同的、甚至是反向的解释,就是一种很好的锤炼认知模式,增加思考深度的方法。这样一来即可以避免把信息当知识的陷阱,又可以反过来把信息加工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
㲉:V9�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