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针对重症哮喘发作患儿,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仍无法缓解者,指南仍将氨茶碱静脉滴注作为联合附加治疗的推荐方案之一。
药理作用:
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 非选择性抑制磷酸二酯酶(PDE)分解细胞中的环状核苷酸,提高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拮抗腺苷 A1、A2 受体,预防腺苷的气道收缩作用,治疗浓度的茶碱就有此作用。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吸收:茶碱口服吸收迅速,食物会影响吸收速率。口服非缓释制剂,血清茶碱浓度高峰出现于服药后 1~2 h,缓释制剂达峰时间5~6 h。分布:茶碱进入体循环后,40%~60%与血浆蛋白结合,茶碱没有明显的循环前消除,游离的茶碱自由分布到非脂肪的组织内,可以进入脑脊液。茶碱的表观分布容积0.45 L/kg(范围0.3~0.7 L/kg)。早产新生儿、肝硬化患儿、低蛋白血症患儿血浆蛋白结合的茶碱减少,游离茶碱浓度增高。
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刺激和中枢神经刺激症状,这与给药途径无关。血清茶碱浓度5~10 mg/L 时不良反应少见,15 mg/L及以上时不良反应开始增加,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其他胃肠不适,引起失眠、头痛、忧郁、易怒、坐立不安、震颤和心悸等。高于20 mg/L时严重度增加,出现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低血压、电解质紊乱、惊厥等。
处置:(1)口服过量时,可通过反复口服药用炭(活性炭),减少其吸收。(2)恶心呕吐者可以选择非镇静止吐药。(3)低钾血症应予纠正,必要时可以静脉补钾。。(4)单纯惊厥可静脉使用地西泮或苯巴比妥,而苯妥英钠无效。(5)急性茶碱过量可进行间歇性血液透析、连续性肾替代疗法(CRRT)或血液灌注。
药剂学
(1)氨茶碱口服溶液 氨茶碱口服溶液每毫升含量以无水氨茶碱计21 mg。口服溶液易于拆分、计量精确,有利于个体化给药。依从性高,特别适合婴幼儿及儿童使用。剂量推荐如下(推荐等级A)。
<1岁婴幼儿茶碱的用量及用法(见表3);1岁以上儿童茶碱的用量及用法(见表4)
(2)氨茶碱缓释片 剂型每片 0.1g。氨茶碱缓释片有稳定的胃肠吸收和相对恒定的血药浓度,而哮喘发作具有明显的夜间和凌晨加重的时间节律性。
(3)氨茶碱缓释微丸 粒径<2.5 mm,在胃肠道分布面积大、生物利用度高、胃肠刺激性小。微丸颗粒大小均匀,易拆分剂量,适合低年龄段儿童。
血药浓度监测
静脉途径用药应定时检测血药浓度。给药后2~4 h峰值血药浓度达稳态后采取血液样本即测定,之后每隔 4 h 监测1 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的有效血药浓度 10~20 mg/L,预防哮喘发作及早产儿用于呼吸暂停治疗的有效血药浓度5~10 mg/L。血药浓度一般不宜超过20 mg/L
口服(1)出现茶碱毒性迹象或症状的任何时候;(2)喘息症状持续者,考虑血药浓度可能低于治疗浓度而拟增加剂量之前;(3)给药后由起始治疗到调整至最终剂量时;(4)出现新发疾病、慢性疾病恶化或可能改变茶碱清除率的情况,需更改治疗方案时;(5)1岁以下婴儿茶碱代谢途径不成熟,应特别注意剂量并监测血清茶碱浓度(推荐等级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