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都是六便士,我抬头看见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大体说一下故事:    思特里克兰德是个在伦敦做事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爱慕虚荣,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静。但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很好的事业和家庭。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时候,人们发现的事实却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

  这时的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他只是爱好画画而已。在外人看来,他简直疯了,他的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画的画也完全不像个样子,总是在原有的事物上进行破坏,除了有个蹩脚的画家戴尔克·施特略夫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事实上他也从不轻易卖画。

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塔西提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这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个土著人做妻子,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感染了麻风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爱塔一直照顾着他,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身体溃烂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用图片分割感受

  原谅,原谅我一开始以世俗的眼光,表示种种惊诧和不理解,我甚至认为思特里克兰德他抛妻弃子,品行低劣,甚至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施特略夫欣赏他接济他,他却抢人妻子,讽刺挖苦这个一心想帮助他的可怜人。

    我甚至于在想,难道艺术家都是这样子的吗?可是当我看到他被疾病缠身,难受的奄奄一息还拿着画笔的时候,我突然像被点醒了一般,他不是自私,不是不近人情,就像书中说得“感情自有其理,而理性却难以知晓”,他是一种超出于自我的意识,他将画画这个梦想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高贵,那世俗的礼节,责任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我仿佛窥探到一星半点这个伟大作家的超脱世俗的高洁灵魂时,我为自己一开始狭隘的理解而感到羞愧。他用前半生竭尽全力过普通人的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折磨。是啊,大家都在竭尽全力的“平凡”,无论是有所作为还是碌碌无为都是一种“平凡”,大家都“平凡”地活着,为生计,为裹腹,为家庭,为责任,大家都努力地“平凡”,追求别人看来的幸福,大家都慌忙低头找着,捡着,哄抢着,盗窃着,跪舔着满地的六便士,有人穷极一生直到死都并不知晓活着的意义,只是活着就好,大多数人想成为的并不是他们自己想成为的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上帝的转盘转动的很慢,但是却磨的很细”,我们时时刻刻的感知时间嘀嗒的痕迹。我看了这本书,很难不反省自己,可我放眼周围年轻人都是如此,刷抖音,看视频,追剧,学习可是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习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梦想”小时候长挂嘴边,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比较早熟,人生的风帆才刚刚鼓起,就卸下了“梦想”这个与现实相悖的风帆,我记得高三的时候百日誓师,学校请来了演讲家,现场提问了几个人梦想,一多半的人说没有梦想,而那些说自己有梦想的,是真的吗?能坚持吗?会努力吗?尚不可知。

  尤其是上大学以后这种自省越来越深刻次数却越来越少,高三紧张的时间让人紧绷着,那时候有满满当当的安排,有近在咫尺的目标,可是上了大学没有了催促没有了太多管束,我连照顾自己我都觉得很累了,我拿什么去给生活增加色彩,拿什么去找梦想。

  看了这本书后最打动我的一点是主人公放弃拥有的一切,去追寻梦想。所以我反复问自己我的梦想是什么,不是做这个可以,做这个也行,而是我不做这个我会死,不是浑浑噩噩不痛不痒,是每一秒都清醒,每一步都深刻。

  读书的意义大抵就在于此,“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满地都是六便士,我也想抬头看见月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