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在《人生不过如此》中写: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查地铁路线显示,一个小时25分钟。看看手表,8:05,走到地铁18分钟,坐地铁1小时25分钟,第一次去,还要预留时间来找店9点40到店,10点是考勤时间。
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他说:“你还不快点,你会迟到的。”
由于这句话,也怀疑自己是否能及时赶店里了。走到离地铁一半的路程,做了个决定,打的过去。
结果打的等了20分钟,红灯堵了三次,第一次停了五六分钟,后面两次加在一起两三分钟。
还没有怎么着,已经迟到了。迟到的结果是,罚款20,影响晋升,花了钱还没有达到结果,心情还受挫。
如果他是这样说的:“时间有点紧,加快脚步快速走,一定能赶到的。”
那会快速走,甚至跑,缩短去地铁的时间,在地铁里再次确认下地铁到店的时间,距离。怎么走更省时。
那结果是截然不同的,给人的想法,动力也是充满力量,正向的。
学了很多知识,领悟了很多道理,也知道要怎么想,就是做不到做不好。
口里出来的语言,有令人自信,亢奋,积极,轻松的。也有令人怀疑,萎靡,消极,紧张恐惧的。怎么说,是技巧。也是我们心态的所向。出去什么,就会回来什么。
再举一个例子,下班后回来吃饭,看到菜的样子就没有食欲,夹了一口吃了,更确定不好吃。然后皱着眉头,说:“哎,这个菜怎么吃得下饭,哎,怎么这样做。好好的菜就这样被你浪费了。”然后把筷子和碗往桌上一放,那声音听起来很响,也发出像在抱怨,挑剔,不满的声音。
其中有一个人坐不住了,提起嗓门说:“你有得吃就够了,好吃你多吃点,不好吃你少吃点,实在不行你自个做去。做给你吃,有现成的已经不错了,能做符合你口味的,早都做出来了,又不是第一天,一两次的事。还不知道吗?嚷嚷什么呀。”
饭好不好吃,确实对一个人的食欲是有影响的。再不好吃,也不能有批判,挑剔,抱怨对方做的不好,做个饭菜也是很繁琐,不容易的。对于做饭菜的人来说,只要这些味道就很好了。做不到符合某个人的口味,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尊重,感谢不是吗?要提出看到,也要先认同,赞美一下她的付出。比如说:做这顿饭,挺辛苦的吧,带着孩子,照看家里,还要做饭。再说,这个菜要是多放点盐,加点辣椒,味道更完美了。我会更喜欢吃。
家庭矛盾怎么来的?个性不合怎么来的?好好的怎么走到离婚,无话可说的?都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言语的伤害,不尊重、不认可、打压对方的自信心,指责、批判、一副自己最好,最对的模样。从来不肯夸下对方,不肯认可对方的付出,不曾给对方自信。得到的结果,只会与心里要的相差甚远。
长期以往,对方受不了打压,被指责,心理的承受力达到极限的时候,必然反抗。而且心情一定是压抑的,享受不到快乐,轻松,舒畅的。彼此必然会相互指责,对着干。关系越来越僵硬,越来越远,动不动就吵。你说我干得不好是不是,我就是干不好,就是不改,怎么着,你爱吃不吃,你爱怎么就怎么。
这是我们想要的吗?不是,我们都向往快乐、幸福、开心、舒畅对吗?所以,请管好我们的嘴,从嘴里出来的字眼,既可以给人带来失望、恐惧、不安、压抑,也可以给人带来希望、快乐、幸福、舒畅。
你给出去的是挑剔,不满,你得到的也是挑剔和不满。你给出去的是打压,你得到也是打压。你给出去的是快乐,赞美,你得到也是快乐和完美。你给出去的是欣赏,感恩,你得到也是欣赏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