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和首富有个共同点了,那就是:路遥对我来说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这个影响是指精神层面的。
记得之前有一场面试时,老总问我最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是什么?我几乎未加任何犹豫脱口而出:平凡的世界。至今还记忆深刻,被孙少平在中学读书时家境太贫穷,不和同学一起吃饭,没东西吃挨饿,但是还是对读书这人间最美好的事改变自己的场景和态度所触动,80年代出生农村的孩子们,对这种贫穷还能深切体会。他使同样出生于农村的我坚信:贫穷的时候,更应该去追求,更应该对生活充满信心。
今天要写的书和《平凡的世界》一样出自路遥之手,叫做——《人生》。小说描写的时代也同样是70-80年代,不同的是我看这2本书的时间,《平凡的世界》是在初中未走出家乡时看的励志书,《人生》是工作很多年后的顿悟时。
最想评价的是,路遥是我心目中陕北文学的代表,对农村有充分的认知,对农村出来的孩子有透彻的了解。
1
农村人的自尊心
《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人生》里的高加林,连人物的设定都一样是大西北农村的孩子,甚至都曾当过农村民办教师。我可以理解,在那个刚解放不久成长的青年,农村孩子靠知识改变命运是唯一出路,他们背负着父母省吃俭用,背负着贫穷去读了中学甚至高中,而因为当时社会环境的原因,上大学继续升造受阻后他们只能回到农村。
《人生》里的主角高加林,在父母省吃俭用的坚持下读完高中未能考上大学。他的知识,在农村唯一有用处的就是当一个民办教师。而这份职业也因为农村里稍微权势的人走后门而发生改变,村支书的儿子毕业了,高加林的民办教师位置就“被”让给了支书的儿子。
高加林是有文化的农村人,如果他那份民办教师的职业没有被抢走,也许他也会成为坚守家乡几十年的伟大乡村教师,虽清贫但精神富足。而现实往往残酷,他失去了稍微体面的教师工作,而成为地道的农民,骨子里却不甘于和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毕竟他有过美好的读书生涯,有写作投稿发表过的经验。他和每天在地里只会犁地种庄稼的家乡父老不同,这也是他人生苦闷的地方。
印象深刻是他成为一个地道农民后,第一次去县城卖馍贴补家用,但是一整天他都没有卖出去,那种自尊心让他无法和老乡们一样吆喝,让他无法在遇到县城工作的同学后如实的说出自己的真实目的,最后他还是去图书馆看了一下午的书。
说到自尊心,主要还是“自”。自尊心有时候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当你把它看得太重要,会觉得自己太有存在感;但是如果你完全放弃了,又可能是太无自身追求。也经历过类似情况的农村进城孩子的我,更认同是自尊心是一种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很多时候为了生活,为了达成目标,并不需要太看重自己的自尊心,而触犯到你的价值观了,也许另说。当然自尊心这个东西太说不清道不明,不同环境下和不同阶段理解的自尊心都不同。
每个人都有那样的时候,自己当时认为践踏自尊心的时候,过后回首,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局点,小小的局点。加林在慢慢成熟,他的自尊心也慢慢的消逝。
梦想往往很美好,但是现实比什么都来的残酷。
2
人生变幻是无常
虽然内心渴望离开农村,但加林学会接受自己农民的身份,同时他收获了纯真的爱情,巧珍这个心地善良又敢爱的农村姑娘,对他的一切都言听计从,现在的人也许会觉得这种妹子已经绝种了,其实应该说在爱情里的女子太多都这样。
二叔的荣归故里打破了这个平衡,他也通过走后门的方式得到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员职位,他跳出了“农门”来到县城,拥有一个光荣的身份记者。他把农村孩子吃苦的精神加上自己对文字的热爱都倾注于这个职业,不得不说,他适合这个职业,也足够有能力承担这份职业。
令人艳羡的职业,广受称赞的能力,也得到梦寐以求的知己,一切似乎都那么完美。可人生从来不会是一条直线,弯弯曲曲才是常态。在他以为自己拥有一片天空可以自由飞翔时,走后门的事情被发现,他这个飞在半空中的风筝被规则拉个下来,重重摔了一跤。这一跤也许让他失去了纯真的爱情,失去了志同道合的知己,失去吃国家粮的工作,但在整个人生中也是幸事,飞太急而忘记了来处,就不会飞的太高。
小说的结尾加林再次回到乡村,和他离开时一切相同而又不同。故事在这结尾,对加林的人生来说,此处并不是结束,而仅仅是另一个开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句话我更理解为接受环境而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学会过好自己人生。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适应各种转折而继续下去呢?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过客,稍纵即逝。对于高加林来说,那片生长的土地,喜欢的和不喜欢的“爱”,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