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幼:为什么要舍得?
记得小时候跟父母去泰山旅游的时候,看到过两个诺大的“舍得”。当时还小并不能了解舍得二字的含义,便问妈妈,还记得妈妈当时大概意思是:做人不要太贪心,你想得到一些东西,你就要放弃一些东西。
然而当时的我并不懂,为何要得必须舍。我喜欢吃薯片和果冻,明明都可以买,那我为什么要舍掉其中一个呢?我想吃想玩得都可以得到,哪里需要舍弃什么呢?于是在小时候的印象里都是认为自己不需要舍就能得。
2.成长:好吧,我选这个
伴随着成长,我开始发现一个事实,很多时候自己总被外部环境逼到一个两难的境地,但是我却只能选择其中一个:
1.想出去玩但是要准备第二天考试,所以不得不放弃出去玩的想法,转而拿出时间来应对考试;
2.想在一个国庆节假期去两个地方玩,却发现时间不够也就只能选择一个;
3.想去看一个马上要下线的电影,但是今天是朋友的生日聚会,为了不伤感情,我也必须要放弃今晚的电影计划…
在各种相似的情况下,自己总是在被各种原因胁迫着做出选择。
于是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吧,我选这个还不行?
3. 三分熟:愿舍才有得
随着经历了更多,渐渐发现,当我愿意主动放弃一些东西的时候,我得到得东西完全高于当时舍弃的。
1.选择好好复习,拿到好成绩,父母给更多零花钱,可以出去好好玩;
2.当时没有时间去两个地方玩,就选择一个地方细细浏览,感受到了许多是走马观花看不到得美景,也让我对下次去另一个地方充满了期待;
3.选择去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不仅关系变得更亲密,而且他还陪我赶上了这个电影的最后一场。
逐渐才发现,选择不是被逼出来的,而是要靠自己主动而且充分的考虑选出来的。如果因为一时的浮躁,便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1.选择在复习的时候出去玩,或者三心二意的复习,肯定拿不到理想成绩,更不用想能得到奖励;
2.选择要赶着时间去了两个地方或者因失望而无心在这个地方好好游赏,肯定也只能是苍促或粗略的看几眼,便匆匆离开基本什么也没有看到;
3.选择当时去看了那场电影或者不情不愿去看了电影,那下次朋友有很大可能就不会邀请我去参加他的生日聚会…
还好世上没有如果。随着从青涩慢慢变成三分熟的我,也渐渐地了解到,自己主动去舍弃,而非被逼无奈而去做一些仓促欠缺思虑做一些本以为是“得到”的舍弃。
4. 五分熟: “大舍大得,小舍小得”和“舍便是得,得便是舍 ”
在接下来的我开始接触了行动派,并参加了个人品牌课程,在听了琦琦的开营仪式中,通过讲述“保险女皇”叶云艳的实例,更使我愈加深刻地了解了“舍得”这个课题,而这个课题带给我最关键的启示是: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下,该选择眼前的蝇头小利,还是选择未来的长久发展。答案很明显,谁也不想自己乘坐的小船,为了抓几条浅滩的小鱼,便被露出的礁石碰裂了船底,自此之后失去向大海挑战的权力,更失去了找到不为人知的宝藏的机会。
若想得,必先舍。若想得,则必失。所谓物极必反,便是这相生相克的舍与得的最真实的写照。而这两者之间从不停歇的转换,也是在不断告诫自己,切莫急功近利,切忌心浮气盛。若在最初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便会让自己一不小心就陷入目光短浅的迷障。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我今日不愿舍弃分毫时间于利器,那日后拿不出完美佳作的恐怕也就只有我一个。
大舍,将有大得。不舍,则更不会得。只得,那便会被舍。
5.五分熟—七分熟:对能力的先舍后得
从来不曾想过,对于“能力”这个课题,也需要通过“舍得”来进行考虑。而这次琦琦留下的作业,使自己不得不去考虑自己想去拥有和已经拥有的能力进行取舍。
其实对于我自己而言,在通过纸和笔展现出来的这个过程实在是有些过于痛苦,从刚开始的10个减去5个的时候,只是有一些纠结。但是再5选3的时候,自己在纠结之中异常痛苦地做着决定,在一次又一次的思量之中,艰难地删掉第一个和第二个。但是在面临排序的时候,总感觉身体里有好几个自己在打架,有好几个瞬间都感觉到他们打了个难分难解,在最终1-2-3之后,感觉自己也终于长舒一口气,还是选择了先利器—学会并掌握时间管理的精髓。并通过时间管理,来强化自己的写作和拍摄能力。
下图便是在这一步步的完成过程。并为了文章的美观性还附了几张最近拍的照片。
小结:通过用牛排的煎熟的过程来形容自己从生肉到三分,到五分,再到七分,最后到全熟。但是并不会让自己变成焦熟,那样不仅破坏原有样子,还会破坏美妙的味和失去应有的弹性。也不会因懂世故,而把自己变得世故。更希望自己在舍与得中,找好自己成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