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娘和张生在临行去崔夫人那边赴宴前,张生又让红娘帮忙检查了一下装扮,确认很完美后,张生终于一颗心算是暂时放下了半颗,本来早已猴急得不得了的张生,却忽然淡定了下来,竟然和红娘拉起家常、唠起闲话来了。
张生跟红娘说,他现在细想了一下,自从那天在普救寺大殿中,无意看到崔莺莺小姐以后,没想到机缘巧合,到如今竟能谈婚论嫁,这不是前生注定他们两个的美好姻缘嘛!
听张生如此感叹,红娘接口说道,婚姻的缘分确实不是单单依靠人力所能办到的,这一切都是天意。
这人运气好,一事顺利,就百事成功;运气不好,就事事无成。世间草木本来都是无情之物,可是自古有说:地上生有两棵枝干交生在一起的树,水里长出两个头并在一起的莲花,它们也都互相相偎相合。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别说这一生,年轻的后辈小子,也跟人学着害起了相思病。天生聪明俊俏,打扮得朴素干净,无奈的是,夜夜孤枕难眠。
才子深情厚意,佳人却命薄不幸,这不是活活耽误了两人的青春和年轻的性命嘛!
看来,红娘确实是对张生佩服得紧,不仅仅是因为张生退兵有功,还因为张生的运气实在是好,更是因为红娘现在认为张生是她家小姐崔莺莺命中注定的天赐良缘对象,张生和崔莺莺的结合是上天注定,也就是实实在在的缘分。
如若不然,即便张生如何对崔莺莺害相思,张生如何天生聪明俊俏,打扮得朴素干净,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夜夜孤枕难眠,而张生和崔莺莺二人的命运也是只能落下个“才子深情厚意,佳人却命薄不幸”。
没有缘分使然,不是上天注定,张生和崔莺莺就只能活活耽误两人的青春和年轻的性命,以悲剧收场。
此时此刻,红娘在张生这里说的一番话,不仅完全表明她对张生的态度的大转变,更是表明她对张生和崔莺莺婚姻的全力支持。
尤其是红娘认为张生和崔莺莺的结合是“天意”,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因为在之前,红娘是崔家声誉的守护者,是崔夫人的眼线和代表,是封建礼教的化身,所以她能严守崔夫人对崔莺莺的监视的要求,她也能字正辞严地教训、打骂不知礼教的张生。
而在此,以及以后,因为是“天意”如此,红娘就要依照天意行事,既然天意安排张生和崔莺莺的姻缘,那么红娘就要好好守护这份缘分了。
另外,在古代,在古人的认识中,“天意”是人世间最高的“旨意”了,即便某人登基称帝,也不过是遵照“天意”而已,所谓“奉天承运”即是此理。
而当人世间的人意与“天意”冲突时,或当人世间的礼教规范与“天意”不一致时,那么也只好牺牲人意或礼教规范了。
正是在此想法支配和主导下,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红娘才会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规范的束缚,以一个区区崔家下等小丫鬟的身份,冒崔家、乃至于封建社会的天下之大不韪,去指责高高在上的崔家之主崔夫人言而无信。
也正是在此想法支配和主导下,红娘才会在后来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中发挥极大的枢纽作用,不但支招出主意,还跑腿送信,两边都说尽好话,更是怂恿、鼓动并协助崔莺莺主动对张生投怀送抱,献出自己的宝贵贞操。
这些事,在之前,别说是让红娘去做了,估计让她去想一想都是不可能的,她那么鄙视张生,那么看不起张生,如果不是红娘的立场转变,张生连崔莺莺的纤纤玉手都牵不上,更别说温香在抱了;而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别说是千古佳话,估计连开始都不会有,就早已草草以眼泪告终了。
话说回来,即便听了红娘赞叹张生和崔莺莺的婚姻是天意是命中注定,张生还是对崔莺莺不太放心,他向红娘询问,她家的崔莺莺小姐是不是一个诚实守信之人。
可能是因为谈婚论嫁有点操之过急,也有可能是幸福来得太快、太突然,张生一下子还不能适应并接受。
也可能是张生之前没有听到崔莺莺的意思,他也没能更进一步更深入地接触崔莺莺,他们的婚事也只是听崔夫人承诺,张生没有听到崔莺莺的只言片语,所以张生对崔莺莺的情意不太有把握。
张生怕崔莺莺不是主动爱上他,如果只是因为崔夫人的许婚承诺而被动且不情愿嫁给他的话,万一到成婚时,只是崔夫人坚持,而崔莺莺反悔的话,他又空欢喜一场,而后他又如何自处,如何面对呢?
想到这些,张生就无法心安,他想听听红娘的意见,毕竟红娘对她家小姐崔莺莺了解得多一些。
红娘当然给予张生肯定的答复,说哪一个会不诚实守信?又会有哪一个不用情专一?还说张生和崔莺莺二人当晚便可以面对面互相证明彼此诚信与否。
最后,红娘还不忘记再嘱咐张生一下,说当天晚上欢天喜地好时候,不知道平时软弱的小姐崔莺莺,当晚还会和平时一样吗?
红娘还奉劝张生,当晚与崔莺莺相会时,让张生一定要动作轻缓,在灯下把崔莺莺仔仔细细看个清楚。
张生对红娘的建议也表示同意,然后便决定马上过去崔夫人那边赴宴,还让红娘先行一步以便回复崔夫人,张生自己也简单收拾一下书房就过去了。
听罢张生的话,红娘就回去了吗?
张生为什么不直接和红娘一起过去赴宴?
我们接着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