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在成都的几十年2019-07-19

8月17日,是母亲的忌日,她离开我们已经28年,但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前排右二及作者母亲小时候

母亲姓张,名传莹,1921年11月16日出生在江苏镇江的一个大户人家。外公受过西方教育,精通英语,任镇江电报局局长。

母亲的少女时代,不但家宅富足,还因几房均为男孩,仅此一个女儿,极为受宠,不但无须禁受同龄女孩子裹脚的痛苦,还与各房的哥哥们一起上学、受教育。母亲的日常生活,除了大户人家佣人、丫环等标准配置,自行车、留声机也是少小时的玩物。直至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外公不得不带着外婆、母亲,还有我刚结婚的舅舅、舅妈,随着供职的电报局,一路躲避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往西南逃难、迁移。战争年代的颠沛流离,一路上的艰辛,可想而知。加之外公在电报局责任重大、事必躬亲,当行至湖北恩施,外公因脑溢血,仓促离世。那年,母亲才17岁,从此,永远作别张家大小姐的生活。

战火纷飞中,家里的顶梁柱还轰然倒下,新婚的舅舅不得不承担起重任,带着外婆、舅妈与我母亲,继续往四川行进。

1942年,当母亲21岁的时候,在内江,由舅舅做主,将母亲许给了舅舅的好朋友、江苏同乡蒋美章——我的父亲。

父亲,年长母亲八九岁,出生在江苏溧阳农村,是抗战爆发后随在国民党军队供职的姐夫、姐姐一家,逃难到的四川,之后也在胡宗南的部队谋了一个小小的司务长职位。

虽然同为江苏人,但父亲、母亲出身迥异,门第悬殊很大。是战争,也是命运,将他们推到了一起。

作者母亲.外婆及哥姐

1943年,在内江,父母有了第一个子女,就是我的大姐。不久,父母带着大姐,与我舅舅一家结伴——或许是随当初南迁的单位、老乡,一起来到成都,并就此安定下来——父母在这个远离故乡江苏一千多公里的城市,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八个(另有两个弟妹出生不久就夭折了),这一住就是几十年,一住就是一辈子。

母亲在成都生活的这几十年,与千千万万从旧时代走出来的女性,别无二致。但母亲又在许许多多地方,与我们周围所见到的、她的同龄人,大不一样。

母亲这个少小玩留声机,跟着外公学英语、发报技术等,受西方文明熏陶的女子,骨子里却很传统,自嫁给父亲后,便恪守三从四德,相夫教子,成为周围邻居公认的贤妻良母。众所周知,在一般的成都家庭,男人会分担家务,很多叔叔、大爷都是做饭、烧菜的烹调高手。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几乎没进过厨房。因为,父亲常说“男做女工一世穷”,于是,家里的家务事全部由母亲、外婆,以及我们逐渐长大的姊妹们承担。而且,父亲由于曾在国民党军队供职等原因,解放后被安排到街道的运输队拉“架架车”,或许是境况不好,加上子女增多、经济窘迫,父亲的脾气变得愈发暴躁,动辄就对母亲发脾气。而母亲,却从来没有一句针锋相对的话。母亲自嫁给父亲,到父亲因病去世,这近40年在一起的时光里,对父亲真是逆来顺受、言听计从。

在六十年代粮食紧缺(大饥荒)时期,母亲总是最大限度地克扣自己,将粮食节省给家人,以至于得了营养严重缺乏的“水肿病”。即便如此,她还将 “水肿病”才能享受的“康复散”及药里的桂圆、红枣分给我们吃。

母亲说话低声细语,从不大声喧哗,在路上遇到熟人、邻居也总是客气、礼貌地打招呼,与周围动辄“高声武气”说笑的婆婆、大娘,完全两样。母亲这样一个斯文、温婉的江南女子,却为了照顾身体不好的父亲,主动放弃在街道教书的工作,与父亲一起拉“架架车”。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并不知道,在没有汽车的年代,没有任何电、油做动力,完全凭人的肩膀、脚力的“架架车”,就像今天的汽车,是社会运输的主要工具。城市消耗的米面粮食等一切生活用品需要运输,氧气瓶、煤炭等生产资料也大都用“架架车”运输。于是,母亲,这个旧时的千金小姐,无论寒暑,都用自己孱弱的肩膀,或独自,或与父亲一起,拼劲全力,拉着重如千钧的“架架车”,为了一家十几口人的生计,奔走在成都城区、郊区的马路上。即便这样,依然入不敷出,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何况还有翻车、货物损毁,排队买米被贼娃子偷走全家粮票、饭钱这类对我们这个穷困潦倒之家近乎灭顶之灾的遭遇。当年父母的艰辛、苦痛,真的是不堪回首、难以言表!而我的母亲,从无抱怨,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给予的各种重负。古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不知道,对于一个从小锦衣玉食、使婢差奴的人,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耐力,才能无怨无悔地忍受这样的贫贱生活。

无论家里多穷,母亲总带着我们把家里打扫得干净、整洁。她出门也总是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两鬓还用黑色的钢夹子别得一丝不乱。记忆中,无论再苦再穷的境况,父亲、母亲总是教育我们兄妹要诚实、善良,靠劳动谋生、本事吃饭。因此,虽然我家人口众多、长期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虽然我们众兄妹因家贫而辍学,却没有一个人有过任何偷、盗等不端行为,并最终伴随时代发展与自身努力,每一个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母亲不但对自己亲生的儿女好,对我的姐夫们、嫂嫂们也非常和善。俗话说婆媳最难相处。我有三个嫂子、一个弟媳,母亲对她的儿媳妇们从不摆旧时“老人婆”的架子,对她们无任何要求,并且连一句重话都不曾说过。以至于母亲去世时,二哥离婚数年的前妻闻讯,还专程赶到灵堂悼念。

母亲不仅将无私的爱奉献给家人,在单位或与邻居相处,也总是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记得小时候,长顺中街有几家人因丈夫或儿女在外地,都是找母亲代写家信。而母亲无论再忙,只要邻居找上门,永远不厌其烦、有求必应。记得一天早晨,母亲把我从睡梦中叫醒,说对门陈姆姆家还在“坐月子”的媳妇生病了,母亲让我赶快去帮忙照看陈姆姆的小孙子,而她自己则用三轮车,和陈姆姆一起送病人去医院看急诊。

七十年代,母亲退休后,经我姐夫的朋友推荐到西城区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或许是图书馆的氛围更适合母亲的性格,虽然没有正式编制,每天上下班来回还要走一个小时左右的路,但母亲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她也以很好的工作能力、文化修养,得到图书馆和读者的普遍认可,大家都很喜欢这位和蔼可亲的“张老师”,以至于母亲不知不觉地在图书馆工作了十几年,直到1990年生病才离职。母亲在图书馆工作期间,正值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来借书的年轻人格外的多。那个年代的图书馆借阅,完全靠图书管理员的记忆和人工查询。借书的人多,母亲便要来来回回地取书、登记,工作量很大,但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替他们找各种资料。以至于这些读者中的一部分,在考上大学后还专程到图书馆,向“张老师”报喜。记得有一个考到北京上大学的读者,放假时还带了北京的特产到图书馆感谢母亲。而我的好友唐烈英——如今西南地区教育界赫赫有名的法学专家,也是对母亲当年尽心竭力地帮她找复习资料备战高考充满了感激。

母亲其实内心好美且时尚。随着我们兄妹长大,家境转好,母亲会每周买一束花,有时是菊花,有时是石竹、小苍兰、晚香玉、腊梅,插在联二柜上的花瓶里,这样的习惯一直持续到她去世。母亲平常会小声地哼唱歌谣。侄女回忆说,她上高中时惊讶地发现大家刚刚学唱的港台流行歌曲里,竟然有小时候听婆婆哼唱过的《梅娘曲》《采红菱》《渔光曲》。母亲虽然从不跟我们提任何要求,但我们兄弟姊妹买给她的各种时髦衣物,她总是兴冲冲地穿出来;而她穿起来,又总是那么的好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生活刚刚有所好转,病魔却无情来袭。由于母亲对年龄最小、结婚最晚的弟弟,最为牵挂,她没有选择条件更好、对母亲照顾能力更强的哥哥姐姐,而是与弟弟住在一起。1990年底,母亲总是感觉胃不舒服,但她没有跟弟弟讲,也没有跟我们其他姊妹说,自己一人到医院去看病。医生问她,“你一个人来的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医生有些迟疑,却什么也没说,默默的给她开了一些药。虽然母亲从医生的表情里感觉到了什么,但她回家依然什么都没对弟弟说。

转眼到了春节,是我家惯例大团圆的日子。大家发现母亲脸色、精神都不好,问母亲,母亲依然没有说自己不舒服以及看病、与医生的对话,却跟二姐、三姐说,今年人齐(北京的侄女和即将结婚的男朋友都回到成都过年),全家一起到照相馆照一张“合家欢”吧。事实上,在母亲强忍病痛却佯装平静的张罗下,我们留下了那张今生与母亲最后的一张、被母亲习惯称为“合家欢”的全家福照片。

母亲生前与子女最后一张合影

春节一过,当我们兄妹到处找熟人、找专家,送母亲到大医院检查,才知道母亲已是“食道癌晚期”,已经没有手术的可能。犹如晴天霹雳!真的恨天不假年,不让母亲过几年好日子!而母亲的病未能及时被我们发现,未能及时诊治,成为我们永远的痛悔!

记得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住在医院,任何东西都吃不下,连喝水都吞咽困难,人瘦得只剩几十斤。众所周知,食道癌到晚期是一种难忍的剧痛。然而,无论再怎样痛,母亲从未像同类病人那样失控地喊叫、发脾气,也不曾大声呻吟。而且,每当医生、护士来查房或打针,再难受,母亲总会用她微弱的声音,轻轻道谢。

母亲于1991年8月17日永远地离开我们。母亲临终最牵挂的,是弟弟一家;最想念的,是我远在北京工作的侄女。当得知二姐通过努力,即将把弟媳调到离家很近的单位工作,而侄女也在赶回成都的路上,母亲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母亲生前最后的照片

对于见惯了晚期癌症病人各种失控的医生护士,在母亲去世后惋惜地对我们讲:“你们妈妈是我们少有见到的能忍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太可惜了。得她这种病的人,往往痛得忍不住与家人、医生大吵大闹,而你们妈妈自己那么痛苦,却始终克制,并且始终不忘给我们说谢谢。太难得了!”

父亲早于母亲十年离开我们。父亲去世前数年,就心心念念,说死后要落叶归根,要将骨灰送回江苏老家。父亲辞世后,我们遵从他的愿望,将骨灰送回江苏溧阳安葬。而母亲却在病重之后,对我们说,她决定放弃回江苏、跟父亲合葬,而是一定要埋在成都。她说,只要她在成都,哪怕是清明上坟,我们八个兄弟姊妹也会聚在一起。这样,这个家就不会散,兄弟姊妹们还能长聚。事实上,在母亲去世后,我们不但遵从她的遗愿,将她永远留在成都,成为凝聚我们兄妹八个的核心,而且,由于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江苏老家的祖坟也一再搬迁,我们在2006年将父亲的骨灰也接回成都,与母亲合葬在一起。另外,我们兄弟姊妹,不但每年清明前会相约着一起给父母上坟,日常生活也走动很勤。住的近的,几乎天天见面;离得远的,也会隔三差五团聚。连我们的儿女、晚辈,也联系紧密,相互倚重。我想,这是我们的母亲、父亲在天上最乐于见到的情形。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一个平凡、文弱、贤惠、善良,与世无争,却坚韧无比的江南女子。

是的,母亲平凡而文弱,但母亲同时又坚韧、顽强。想想母亲的一生,经受了战争中流离失所、年少丧父,经受了两次十月怀胎的孩子夭亡,经受了从大户人家的锦衣玉食跌至底层劳力士的饥寒交迫,经受了幼小儿子不得已抱养的骨肉分离——这哪一宗,对平常人,不是灭顶之灾?而母亲,始终以她素有的平和、坚韧,默默地承受着,忍耐着。

母亲是温和的、克制的,与父亲的率性与暴躁脾气,形成鲜明对比。她对人的温和、宽容、忍让,几乎到无条件的地步。我有姐姐说,母亲就像没有是非、没有原则。而我觉得,母亲这种近乎丧失原则的温和、忍让、宽容,其实是一种人生的豁达与智慧。或许,正是她的这种温和、包容、忍让,化解了许许多多次可能因父亲的暴脾气而导致的夫妻反目成仇、家庭分崩离析,使我们这个苦困的大家庭得以在风风雨雨中,以一种特殊的凝聚力,相互依存、延续。多少个忍无可忍的苦难,多少个足够自我放弃的缘由,母亲都忍过了、扛过来。父亲、母亲不曾给我们留下遗产。但是,母亲这种顽强、坚韧,善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鼓舞我们及后世子孙,在人生的风雨与艰辛中,自强不息、生生不息!

谨以此文,纪念我们平凡、苦难,却伟大的母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875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69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475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59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3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63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0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26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73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86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52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1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66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5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29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5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