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婚姻是父母的心头大事不假,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催婚变成了父母的一项工作,或者使命。盛大的相亲大会上,各种父母兵。面对相亲,有批评也有鼓励,到底怎么看呢?今天我们分享一些事列,来看看父母们的“心头大事”。
晚上表妹和舅妈打完电话,满脸的不开心。
我问她怎么了,表妹说她年前想换工作,但舅妈不太赞成,说现在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换,关键是——让她尽可能多请一个星期提前回家——家里物色了几个对象,就等着她回去相亲了!
哈哈,听到这儿,我能想象舅妈那副神情了,着急有嫌弃,念念叨叨:过年你都28了,不要以为自己才18岁。表妹说:“今年嫁不出去,肯定会被亲戚取笑,就好像堂姐那样。”
她说的那个堂姐,我也认识。几年前我还在读大学,她已经名牌大学毕业了,在珠海有房有车,高收入。但却因为条件太好,30岁还没嫁出去,每到过年回家,就听到亲戚在背后议论。而这也让舅妈她们一致认为:女生读书读太高,嫁不出!
这幅催婚、相亲的景象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做访谈时听到的一个故事。一个产线男员工,今年24 岁,从17岁开始家里就开始张罗帮他物色对象相亲。这七年间他的相亲对象多得自己也记不起来了,到现在依然是单身。我问他相亲了这个多的姑娘,难道没有一个姑娘是你看得上的吗。他说也不是,有些是他看不上人家,有些是人家姑娘看不上自己。有一次他和人家对上眼了,确立了恋爱关系。但两人在约会时不知道说什么,面对面坐着,却还要通过微信沟通,不到两个星期,就实在相处不下去,分手了。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是我的好朋友方薇,今年25岁,165cm的个子,长相甜美,性格开朗。她的母亲大人去年为她安排了好几场相亲会,她在见了第一个公务员对象后,无论她母亲怎样软磨硬泡,死活不肯再去和那些相亲对象见面了。
当初她对母亲安排的相亲本来也并不反感,反而觉得是件很好玩的事情。因此在相亲当天,把自己美美的打扮一番,开心出门相亲去了。约会进行时,我收到她求救信息:遇到渣男,赶紧打电话给我好让我脱身。
后来我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大冷天自己只穿了一条短裙,两人站在外面冷成冰棒了,她提议进去咖啡厅坐会,男方居然建议说去顶楼露天广场,上面风景好而且还有位置坐。不能招呼不打就走啊,只能想我求救。
几天后那公务员发来微信问她那天为什么走得那么急,是不是对他没感觉,他说自己当时也没看上方薇,接连相亲了几个后还是觉得方薇做他女朋友合适一些。方薇被气得当即回信息给他说明两人并不合适,他反击说方薇长相一般,收入一般,和他有差距等等。方薇实在看不下了,直接把他拉黑。
到了适婚年龄,身边没有一个可以“相守与共的人”,自己心里可能很着急,父母则更着急。看完这几个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感想。以上三个例子似乎都是反面教材——相亲不好,相亲是逼迫。然而,我真正想分享的是相亲是一个机会,在网络时代的封闭关系里,它是一种比较好的互动方式;它是一种人际交往,但并不等于婚姻关系。
相亲的性质就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首先是创造见面和对话的机会,为两条平行线创造交点;见面后如果双方感觉不错,就会借着谈话或者网络聊天的方式展开进一步互动;如果两人互动良好,感情进一步加深,那么走向婚姻就水到渠成了。
但是否相亲都是以走向婚姻为结果呢?其实完全不然。上文的后两个例子,就是在相亲这种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两人找不到共同话题,不能好好聊天,甚至遇到自己根本不能接受的“渣男/女”;这种情况,早早抽身对自己负责任的选择。
既然我们明白了相亲并不等于走向婚姻,在对待相亲的态度上,我们就无需谈“相亲”变色,觉得是一种逼迫;更不能认为相亲等同于找不到对象,只有很low很老很空虚的人才要去相亲。把相亲当做一个跳出自己日常的交际圈,认识不同的人的机会,以轻松的心态赴约就可以了。
说完了相亲,再提几句关于亲密关系的问题。男女相处的过程,就是一个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亲密关系的基础是早期孩子与父母所建立的依恋关系,这种关系是双面的,有幸福的也有受挫。因此,在男女相处、塑造亲密关系时,也会有融洽的和不愉快的。良好的亲密关系,是了解对方,分享体会和感受,拥有共同的经历和美好生活,学会彼此信任、关爱,最后才是婚姻的结合。
年关将至,在归家的人潮中,无论你是要去相亲还是被相亲,都不要害怕;平常心,做好自己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