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写不下去的时候,做什么好呢?做精读。
精读的方法有以下四点:
一是直接摘抄,挑出你喜欢的段落抄写在你的素材库里,这样做也符合梁启超先生的“注意读书法”,你注意到什么,就把它记下来。至于你为什么注意到这些内容,你的潜意识自然心知肚明。
二是采用冯友兰先生的十二字精读法: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其中,精其选最为重要,就是精挑细选出你准备精读的作家。
三是带着问题读,比如,你正在构思一个三角关系的爱情故事,但是自己对初稿很不满意,便可以找来喜欢的小说,看大师是怎样处理和描述的,平时你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这个时候会凸显出来,因为我们的问题成了此次阅读的焦点。
最后一个办法是技巧性分析,比如:分析人物性格描写,心理描写,人物对话,用切香肠的方法将自己的写作技巧有计划的提升。我在第三次读《挪威的森林》时,才明白了村上对绿子几处描写的意义所在。
精读时可以做个比较,一是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家进行精读,二是对公认的作家,比如那些在排行榜上的畅销书,精读之后,写下收获和体会,看哪个对自己的冲击和共振更大,这个方法可以梳理清自己的喜好。
做精读时,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到自己特别有感觉的那一类作家,要不然的话这个瓶颈期会加长的,就是说精读对象搞错了会让我们更摸不着头脑。
精读时不要默默地看看就完了,一定要把心得整理成书评写出来,不然那些心得很快就会烟消云散了,有些想法可能会进入潜意识,但是你如果不把想法有逻辑地记下来并跟别人分享的话,你的收获其实是不清晰的,不清晰的东西,无法真正属于你。
精读会渐渐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特别是我们聚焦在一个作家的作品上一段时间以后,以一个正常人的轨迹生活,20岁-30岁的时候,大多数人体味到80%以上的情绪,50%左右不同程度的情绪。可是我们在描写某些情绪的时候还是词穷,不是因为经历太少,而是我们会选择性遗忘。
一个笔友和我分享他的体会,瓶颈期他研究东野归吾,东野很棒,他的逻辑推理能力是特别强的,我曾有一段时间也被他深深吸引,但那不是我的方向,因为我在推理悬疑方面基本弱智。所以,这个瓶颈期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去找到你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平时你不在瓶颈期的时候,可能没有感觉,只有在瓶颈期的时候,你才能发现谁是你最喜欢的,然后你在那个地方去真正的深挖,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境界和视角,大概是一个作家的内核吧!至于构思,如果天赐灵感,那当然最好。如果老天爷不赏脸,通过自己的精读钻研,也总是能发现一二。最后,干脆象莫里哀那样,讲些俗故事,年底了,相信很多读者也会瞪大双眼乐意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