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经验主义者,休谟在《论趣味的标准》里从他的角度谈到了对批评家的看法。
作为一个大前提,他认为经常看到的现象,即以往的经验的累积产生因果。
因此,一旦批评家缺乏训练或者缺少生命体验和感知,他的经验就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经验只能形成不完整的因果认知,而这对于批评家的鉴赏批评会造成比较大的阻碍,因此便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批评家。
批评的过程是难的。在《论趣味的标准》中,休谟提到,“假使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一千种不同意见,其中只有一种,也只能有一种,是正确的,真实的;唯一困难在于如何找出并且认识这种正确意见。”。
不同人对同样一件事物的感受是不同的,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产生的感受便是这千千万万感受中之一,批评家自己的感受也许不一定是正确客观的。
因此,他需要从这千千万万分之一的感受中找到最本质的正确的答案,而这个过程是极不容易的。
内心感官发展到完美状态是难的。“内心感官很难发展到完美状态,使上述的一般原则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并且唤起与那些原则相应的感觉。它们不是本来有缺陷,就是一时发生了什么毛病;因而所能激起的感受只能说是错误的。”
每个人生来就有优缺点,基本难以发展到完美状态,只能尽量接近这种状态。
找到鉴赏批评的最佳状态是难的。休谟说:“我们若要作这方面的实验,借以鉴定任何美或丑,一定先要选择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使想象处于一种适当的环境和状态,心情要平静,思想要集中,注意观察对象。这些条件当中只要有一项不具备,实验结果就会错误,我们也就无法判断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美。”
现实生活中让我们分心的事物实在太多了,假使自己想要保持内心绝对的平静,也还是会有些沉淀在脑海里的内容影响了自己。因此,想找到适合于批评的状态是很难的。
如上所述,根据休谟的标准,他自己在《论趣味的标准》中总结出了世上少有批评家的原因:“缺少敏感的批评家往往是随意论断,不作区分,只着眼于对象中那些比较粗陋显著的品质;细致一些的笔触他就一眼看过,视而不见。如果缺乏训练,他的评语又会有混乱和迟疑的弊病。不运用比较的结果会使他对浅薄可哂、其实应该算作缺陷的“美”佩服得五体投地。偏见的影响会败坏他的自然感受。没有高明的见识,他就不能看到在一切美当中最优越的应居首位的布局和推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