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比梦游奇境》或许在大多数人眼中这只是一部儿童片,但在对自我认知的积极意义上《菲比梦游奇境》对于许多成年人也有着借鉴的价值。
故事的主人公是由知名童星艾丽.范宁出演的一位正在读小学的女孩菲比。电影以菲比在课堂上与同学的不同表现作开场,对于老师制定的“乖孩子规则”她显然有着自己看法和观点,现实似乎令她有些难以适应。
在单调大众化的社会现实里,菲比的不同并不只体现在学校的课堂上:她热衷于不那么符合潮流的、富有历史故事的玩偶;讨厌体育课,不愿和别的孩子一起追跑打闹;她对学校举办的《爱丽丝》戏剧莫名的热爱……种种不同将她从大众推挤到“少数人”的孤独之中,也因此使菲比对现实感到沮丧与厌烦。世界的运行越来越快,仿佛所有人都争分夺秒的追逐利益与金钱,人们对了解彼此的感受越发失去耐心,也因此发明出许多套路,把所有问题分门别类的归属在一样的答案之下。在巴纳姆效应的趋使下,人们总是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描述特别适用于自己。即使这个描述十分空泛,哪怕事实上自己根本不是同样的情况。
那些善于守规则的人更容易顺利的生活在世界上,每个人的生活愈加大同小异。“想象力”的丰富似乎更多时候带来的是麻烦和别人异样的目光。
“这世上的许多东西看起来都十分丑陋”菲比说。
在菲比看似孤僻古怪的表面之下,她的内心拥有着一个绚丽无比的奇境。这样优于常人的想象力遗传自身为作家的母亲。与菲比一样母亲也曾对《爱丽丝梦游奇境》深深迷恋,并决定以奇境为题撰写论文。只是岁月的更迭,俗世的烦扰渐渐磨灭了她写作的热情,许多年过去了,她也像众多妇女一样接受了一成不变的生活,将自己的生活重心全部转移在了孩子与家庭之上。纵然她内心深处也藏着对自己的生气和对枯燥生活的厌烦。当女儿菲比遇到成长之中的困惑时,她同样心焦难耐束手无策。
面对出演“爱丽丝”的角色的渴望,菲比似乎为自己制定了一套古怪的规则:反复的洗手,跳跃时不能踩到砖块的缝隙,上台阶时一步跨三个。这一些列古怪的举动引起了父母的注意,像大多数父母一样他们认为菲比的一些列异于常人的行为是生病的表现,于是带着菲比去心理医生那里进行治疗。
在所有刻板的成年人之中,只有菲比的戏剧老师认为“菲比是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并告诉菲比的母亲能够拥有这样的女儿是幸运的。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显然幸运的拥有与众不同的东西,总要付出多于常人的艰辛——菲比的情况并没有因为药物而好转,进而因为抑制作用出现挠伤自己的行为。深夜之中母亲安慰着怀里无助哭泣的女儿,听女儿说:“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只是希望你知道原因。”母亲深感自责与痛心。她试图从自己的身上找到答案,在听到医生对女儿病症的诊断后她愤怒的斥责医生总以为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并且结束了女儿的心里治疗。
菲比在得到重新出演“爱丽丝”的消息后难得笑的灿烂,结果却因为父亲的一句“无心之言”深深受伤。现实的一切与想象如此不同,无数奇怪的规则和丑陋的言行令菲比越发逃离进自己的幻想之中。当她偷跑到舞台阁楼跳下后,震惊痛心的父母急需一个可以归罪的对象,于是唯一支持菲比的戏剧老师成了人们心中事件的始作俑者。
而事实上,戏剧老师大概是电影之中唯一真正尊重孩子心想法的成年人,菲比也是从奇境的幻想里与戏剧老师的鼓励之中才得以看到希望。可现实世界里多数父母不明白,也不愿明白一个7、8岁大的孩子也可能对世界深感绝望。
影片的最后现实里大众固有的思维认知依旧发挥着它的作用:父母带着菲比向同学们解释自己古怪的行为出于罕见的疾病,终于获得了大家的谅解;而戏剧老师无奈被追责离开,她对着依依不舍的孩子说:继续,不要停下来。
这句话深深印在了菲比心中,在眼看着自己最重要的的一切即将被摧毁时,菲比终于突破了自己,发挥自己的天赋鼓励并领导着所有孩子自主彩排完成戏剧演出前的所有准备。
面对校长的质疑,菲比第一个站出来承担责任,她的勇气和坚定也带动了其他的孩子,投入热情与爱共同构思排演出令人惊叹的精彩戏剧。
曾经被他人视为麻烦与错误的,存在在菲比脑海中缤纷的幻想,终于找到适合他的土壤破土抽苗,在舞台上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结尾之处菲比在舞台上扮演着“爱丽丝”,一只毛毛虫问她是谁。她说:“我也不知道答案,如果有一天你忽然变成蝴蝶时我想你会明白我的感受,这感受相当古怪。或许你的感受不同,但这就是我。”
“你是谁?”
也许你的与众不同让你离开看似安全简单的生活,但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为你的人生书写了答案。
所以,不要害怕自己的与众不同,向着光明与热爱奔跑吧。现实虽然令人沮丧但只要步履不停终有一天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