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言志也”,每一首诗都凝聚了一颗诗心,想要读懂这一颗诗心并不容易,可是只要我们倾注了情感,把自己代入进去,总能读懂那岁月流转,总能抚触那光辉人性,总能让我们明白自己,在那些人类共通的情感中,体味理想、追求、伟大、壮阔、忧伤、无奈、美好、友谊、相思等各种或宏大或细微的主题。
佛说:“(心)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所以读诗需要共情,需要置身其境了悟其情。如果仅靠模板,便可说诗歌鉴赏入吾彀中,难免可笑。可是,若是一味强调“心随我动”,鄙视应试技巧,那便丢了抓手、弃了分数,语文分数提不上,教学地位永难改变。
语文说到底要提升语用和文学能力,提升“听说读写”能力,提升阅读鉴赏能力,而所有能力中以诗歌鉴赏的能力层次较高较难达到,知难而进,方显学者风范,潜心修炼,终成大国良才。
首先,去畏难情绪,素读知大意。有时看到广告推广,噱头就是“不看题,也管你语文得高分”,总觉得这样的宣传有些过火了,对语文的发展坏处多多。但有时也会奇怪,母语学了十几年,结果连及格都是艰难的,连读懂文章都成了奢望,这是怎么了?语文教学怎么了?
我觉得都是功利惹的祸,应试模式需要高分、需要快速提高分,语文需要积累,需要时间,于是许多人包括语文老师,都觉得语文提分太难,高分更多靠学生个人素养,可是学生素养哪里来?还不是靠语文老师的引领、家长的辅助、个体的积淀,不做,永远无法提升!
所以,做诗歌鉴赏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在特定的时间内,素读,不借助资料、不靠百度、不去偷看标准答案,细细品读诗歌,了解大意,在理解的瓶颈处圈画,知道哪些地方不理解,回头再重点强化、消化,直至能够举一反三。
其次,抓鉴赏扶手,五看知其意。语文学习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且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并不是让人人都成为王国维大师、叶嘉莹先生。所以诗歌鉴赏题必须让学生们有章可循,如果人人看不懂,人人不想看,就失去了选拔人才的初心。所以,该记的模板烂熟于心,先从僵死的记忆再到灵活的运用,死去才能活来。
一首诗在手,先看题目获取信息。抓住关键字眼,了解诗歌题材,把握诗歌常见的情感,有的放矢,才能触类旁通。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个“送”字了解本诗题材为“送别诗”,送别诗常有的情感早已烂熟于心,品读时自然都读懂十之五六。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永远是诗歌鉴赏的一个很好的切入方法,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的感情自然更好把握。
三看诗句,鉴赏诗歌,最重要的当然是诗句,切不可被固定思维带着走,不看诗句贸然答题。
四看注释,考题中没有无用的注释,要么帮助理解文意,要么帮助找出手法,要么暗示情感。例如注释中写到作者被贬,那么就暗示作者心情自然不好,多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等情绪。
五看问题,审题很重要。语文做题过程中,太多同学容易忽略审题,其实审题很重要,让我们看懂出题人的意图,看看有没有出题陷阱,看看考察的是手法还是情感,这将决定你如何在套路中得高分。
以上几个方面做到之后,答题时从三个步骤总结并分析,何愁不接近正确答案。孩子们主要是得去除一种心理:我没有百分百读懂,甚至我只读懂十分之一,这个题型我把握不住,倒不如放弃。高中语文,不是说先易后难,难了放弃,高中语文需要全面开花、步步落实。
再次课外多阅读,提升鉴赏力,最终知深意。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义务,传承中华文化最精华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珍存汉语中的最顶尖的瑰宝。儿时,我们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我们用最单纯的心去背诵去感知去领悟。到了高中,我们需要培养我们的理论高度,我们需要阅读真正的大师用生命写出的鉴赏辞典。最基本的诗歌鉴赏、文化素养培养必读书目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等光辉夺目的著作。品读的多了,鉴赏力自然提升,而诗歌带给我们生命的感发,以及诗歌本身具有的教化作用,必定能让我们获得审美享受、生命力量。
此中有真意,欲辨不忘言,细细品读之,高分随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