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要劝导酒鬼戒酒或烟鬼戒烟,医生的话不太管用,反而是具有同样经历的人较有说服力,因为团体意识能够削弱警戒心,造成虚心听教的心理;一位善于推销的推销员,一进入阳台,会立刻找寻与那位家庭主妇有关的事物为话题,例如,看到花瓶里的康乃馨,我也很喜欢这种花,以此方式来造成和对方的共同意识。
人类对陌生人天生有一种疏离感,尤其是对主动上前进行销售的人员。对于刚刚从事销售工作的人员,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自己的产品有多么多么好,完全不顾对方的感受,不进入对方的心理世界,那么对方会产生强烈的警戒心,进而会对你的产品产生抵抗。
要说服怀有警戒心的人,必须和他产生情感协调,而阻碍情感协调的因素之一是,对方认为[我和你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像这样,对方认为车轮的大小不同,所以根本无法连接,转动,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对方意识到,你们是属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集团才行。
人们常常在和初次见面的人谈话时,会问道:[你是哪里人?][哪个学校毕业的?]这种行为就是潜意识里想找寻的彼此的共同点,当对方说出地点后,也许你会说:[哦!两年前我去过。]如此一来,心理的距离便大为缩短了。
和初次见面的人谈话时,如果彼此的经验相同,则警戒心就会减弱,彼此就能坦诚相见了。
另外,以和对方具有密切关系的第三者为话题,也是缩短心理距离的方法之一。我有一位从事不动产事业的朋友,每次当他发觉商谈不顺时,他便将话题转向对方的家庭。有一次我以保证人的身份出席他的商谈会议,对方是我的学弟,本来我学弟的表情非常严肃;但是听到朋友说:[令郎现在念小学了吧!]学弟的表情立刻松弛下来,笑着说:[你这么会这么清楚呢?那孩子调皮极了。]朋友就是以学弟的爱子为话题,成功地完成[情感协调],消除了学弟的警戒心。
由以上的例子得知,遇到难以说服的场面时,在进入主题之前,尽量谈谈和主题无关的事情,例如,彼此的经验,嗜好或家庭,这些比较生活化的主题,让人感觉到很轻松,心理防线就会放下,那么即使现在不是你的客户,也由可能在将来成为你的潜在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