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道》(三)《荀子》内圣之法


中国古代圣贤强调身心的统一性,强调修养与德行的统一性。即不是空谈也不是蛮干,是智仁勇三位一体的学问。

《荀子·劝学》讲用心之道,锲而不舍,终有所成。修学的目是成为德行完美的圣贤。修学的方法,“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字字珠讥,句句入心。

《荀子·修身》,将治气与养心结合起来,道尽了生命的真谛。实为治气养心、修道进德的大法。荀子说:“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大道最平凡,人人可修可证;最后落后于行为,止于礼。从《劝学》到《修身》逻辑连贯,层层深入。

《荀子·不苟》,诚能化物,至诚如神,最后归之于“慎独”,慎独本身就是至诚之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荀子·不苟》)

《荀子·荣辱》,修身的水准如何?在《荣辱》篇里是一个考验。其标准是“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者辱”。修身落实于“行”,是否能够先义后利。是否能够“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同时也协调了义与利的关系。《荣辱》篇为修身与践行指出了方向。

《荀子·解蔽》:要在极精微处修行。举例“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舜达到了至诚化物、无为而治的境界。他能达到精一微妙的境界(“神一好”),而以诚心感召天下。所以《道经》说:“我们修心戒惧自省,成就大道精妙无为。”

人心的境界得以升华,“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一个人的修身——内圣阶段至此,可以实现外王之道:“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解蔽》)

中国文化里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于立人生志业的内圣之法,终于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道。梁启超说:“‘内圣外王’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

《荀子》正是中国内圣外王之道的始作俑者。《荀子》之内涵思想博大精深,涉及面广博而细微。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圣外王”之道的阐释极其透彻。而其以上五篇(《劝学》、《修身》、《不苟》、《荣辱》及《解蔽》)当为内圣之法的具体体现,即有方法论又有方法,自成体系,易学易用易见成效。(一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