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前是我们如何选书的问题。
1, 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线索。通过社交网站或身边朋友推荐,现在很多微信里面也有很多人推荐书单,综合对比看看哪些书值得看。
2, 关注个人喜欢的作家,看看他们喜欢的作家以及书籍,他们的口味一般不会让你失望。
3, 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书籍,看看里面有没有提到哪些书,或者哪些内容。
4, 记录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然后针对性去找,如:外语需求,技能需求,整理收纳等。
将这些提到的书籍,作家类,所需知识类做好笔记,最后进行筛选。
读完想看的书之后,你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回想你最喜欢的那本书:书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书的那一部分?你为什么喜欢那本书?它的优缺点是什么?从那本书里,你得到了哪些感悟呢?
是不是发现没有记住多少东西?
如果是,那么请继续看。
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的阅读呢?
改变思维方式,把那些引发你思考的内容,喜欢的内容,觉着很重要的内容记录下来。也就是做好读书笔记。“一味的读下去”等于没有读过。
1,坚持写下去,重要的是坚持输出一些东西。
写下来,不仅能在写的过程中加以思考,只要你不丢,还可以一直保存下去,直到你不再需要。
2,以思想为输出为前提去读书,这时候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例如:摘抄+思考、例如讲述给别人、例如写成文章。
3,可以先读完整本书,再做读书笔记。这样读的过程中,学会做记号。
4,读书笔记
三项信息+两个要素,分别为: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以及评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前面的三项信息是为了以后检索方便,后面的两个要素是为了加深印象,方便思维火花的碰撞。
做完这些就行了吗?no,我们还要有目的性的阅读。
划重点,我觉得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要有目的性,你是为了什么而读书?
和朋友我探讨过这个问题。
我说,看你很勤奋,整天抱个手机,看的文章不少,你记住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她说,…
我说,你知道你看这么多东西,却没有进步吗?看起来你很勤奋很忙碌,却学不到东西。
她说,为什么?
我说,你是漫无目的的浏览,东西看到了,没有进脑子。
我说,你看计算机是输入—存储—输出。计算机比我们脑子的存储量大吧。我们阅读也是输入—存储—输出,阅读就是输入,记住了就是存储,而把记住的东西,写出来或者讲出来就是输出了,只有输出了价值才是有用的,你想一下你存储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通过文字语言表达出来,让别人知道这才是目的?
她说:对。
我说,你知道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东西却记不住了吗?
她说,不知道。
我说,你只是看,没有目的,你要给自己一个读书的目的:这就是要输出,不管是演讲还是写作,我就是要记住这些素材,那么就给了大脑一个信号,必须记住这个东西,那么大脑就处于活跃期,就容易记住这个东西。而如果只是浏览,比如看闲书,你给大脑的信号就是休闲、娱乐,那么大脑就会放松就不会产生记忆的兴奋,那么就不会记忆内容了。
她说,还真是。
我说再一个要想能记住内容,一定要梳理一篇文章的逻辑关系,这样大脑就会有一个联想,形成一个网络,哪怕只记住一点,通过联想还能想起其他的。
再一个要多回顾,学生都要复习,这个是根据人的遗忘曲线规律来的,回顾就是一遍遍加深印象。
看到了嘛?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能够记住的内容却这么少?主要是读书的方式。好的读书方式让你读一本书超越你以前读100本的效果。
从现在开始吧,认真挑选每一本你想读的书,然后好好的研读,做好记录,带着目的性写好读书笔记,努力从所读的书中学到知识,把书中的知识转化成智慧,运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样的读书方式,坚持下去,改变命运就不会那么触不可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