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我就开始焦虑了。17年只剩不到一个月,想到年初写的新年flag还有中间几次打鸡血的发狠计划,脸已经打肿了。
年初的计划无非是看书、学习、写文章、健身跑步,旅行。为避免年初的我来咒骂现在的我,具体计划的数字就不说了。
我喜欢看书。一是行动成本低。放下手机翻开书就可以,不限时间地点,脑子可带可不带。二是,我相信对我来说,看书会潜移默化带着我更理性的生活和思考,让我有所成长。坚信这件事是对的,尽管执行就是了。
今年没有读书会的打卡,读书效率明显下降。看完了毛姆的《刀锋》《人性的枷锁》,武志红《巨婴国》《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和菜头推荐的《江城》,还有《白鹿原》,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海边的卡夫卡》《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个人不是很喜欢村上虚构类的书),谢田老师的《一步一世界》,Susan kuang的《斜杠青年》。
大部分读书都在上半年。12月初一想到今年要过去了,抽出囤的《哲学的故事》,准备一个月读完的,不过高估我的读书速度了,现在还有三分之一。今年囤的几本书要交给明年的自己去读了,《故事》《人类简史》(看了一半),《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18年想看几本大部头史哲类的书,几本工作类的。
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先要架构底层认知。经典的大部头还是要读的。不过现在一看这类书撑不过30分钟就想睡觉了。这方面谢田老师的《人文课堂》是我今年最值得的自我投资。得到专栏跟完了和菜头的,李笑来的跟了一个月就弃了。可能是真的学习实践的速度跟不上。
下半年换工作后开始想要在工作上有所精进。买了2门课还是没有坚持听下去。反省。
有输出才能让输入的知识内化,也会倒逼自己思考。道理我都懂,但是输出的答卷真的不漂亮。上半年微信公众号更新了五篇。下半年转到简书,发布九篇文章,但是因为写作门槛低,文章质量明显降低。
工作方面新公司逼着我成长不少。有挑战,也暴露了我很多盲区。每每觉得好累的时候,我就想到余文乐健身时候说的话,“每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问自己,到极限了吗?没有就继续。”何为极限?一般都不会这么怂的承认这就是我的极限了。所以坚持下来后反思这些,认为自己可以做更好。有些失误明明可以避免。一直呆在舒适区是不会有成长的,所以也庆幸有这样的机会。明年希望我工作上更主动一些。
17年回了三次老家。个人和家里的一些事,让我比以前成熟了,也有了压力和责任。想让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生活得更好。
17年学会欣赏自己,接纳自己。几次把自己的照片作为微信头像,这对不太自信的我来说是很大的进步。这里要感谢我的御用摄影师锤锤。有人说爱发自拍的人都有个特质是自信。我也有同感。
17年没怎么健身跑步,连去年坚持的瑜伽也断了。
17年也没怎么旅行,去了一次绍兴,一次天目山,几次苏州。还是想来一场尽兴的长途游,最好是在海边。这个只能到18年了。
18年不仅要投资自己,还要投资理财。读了两年多连岳,越发觉得房产才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况且这对我来说是刚需。18年要努力攒钱买房。为此,需要在工作上精进。
有些习惯明知对自己有益,但就是做不到。比如锻炼身体,比如早起吃早餐。坚持,就是不断对抗惰性的过程。18年要战胜懒惰小人,做一个勤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