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以后,你不是没时间,而是缺乏精力管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昨天发的一篇文章让很多人都深有感触,大家在留言中告诉我,如果遇到很困难的事,往往内心就要去逃避它。逃避的方式无非是做点让你的“瞬间快乐值”能迅速升高的事情:玩手机、刷段子、追剧、撸串,等等。

没错,这些事情让你非常愉悦。而且,你误以为这是一种让你放松的方式。甚至你内心还有点认为等我做完这些事情我就休息好了,毕竟带孩子那么累,我必须要好好休息啊!

然而,这种产出量为零的机械性娱乐,往往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有比较积极的效果:

第一:在重要任务还没完成时,稍微玩一下手机或者稍微看一下八卦,就放到一边。

第二:在重要任务完成之后。

但事实往往是,我们同时踩了两者的雷区:在重要任务完成之前,无止境地玩手机。此后,越逼近任务,我们玩的时间越长,内心越烦躁,懊恼心逐渐加重,然而再也无法鼓起勇气开始真正的工作。

我们往往误以为玩手机是一种休息,其实这是一种很占据精力的负面休息。并且上一段所讲的那种懊恼心或负罪感,会让你的情绪非常不好,这也决定性地让你感到精力匮乏,毫无动力。

当你没有精力的时候,你就算有再多的时间,也无法保持高度集中,进入高效的“流状态”。而当你没有精力的时候,你也越来越不想动起来,也越来越不会真正的休息,陷入恶性循环。

前段时间,刚好看过一篇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的一篇文章,看完之后我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这篇文章题目叫manage your energy, not your time。我就来帮大家总结以下它的主要观点:

休息、运动、营养决定了精力的数量。老生常谈,但却是真正的真理。

休息这一方面,我自己做得也不是很好。而让现代人睡不好的罪魁祸首大概非智能手机莫属。以前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每天晚上都是关机以后才爬上床睡觉,自从有了智能手机,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在被窝里刷一刷,睡醒前第一件事也是去找手机。以前看过营养师顾中一的一本书,有一个观点是床就是睡觉的地方,不要把ipad或手机拿到床上。我现在也在试着只要去休息就先把手机放在抽屉里。不过我的确不知道能否坚持。

关于运动。哈佛大学幸福课中,Tal说过,运动是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幸福、更平静愉悦的最强药物。而运动也是让精力得以恢复的最佳休息法。我天生不是运动咖,从小就运动能力比较差,但是那种每天持续去健身房、每天风雨无阻去做瑜伽的感觉让我觉得浑身充满能量。我做运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减肥,而是为了体验那种很愉快的心情。每次运动完之后,我的精力的确会非常好。

营养这方面,我们应该和孩子看齐。绝大多数当父母的都非常注意孩子的营养均衡,睡眠充足,以及大量的运动,所以儿童时期的健康状态应该是人类生命历程的顶峰。

你的情绪决定了你精力的质量。尝试保持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很重要。

如果你某一天情绪很不好,即使有时间去做一件事,想必你会心灰意懒,觉得“人生就这样了,我何必坚持这件事呢”,因为情绪不好就非常容易让人自暴自弃。

最好集中精力,减少不必要的多方面工作,和不同任务之间的转换时间。

充分精力的源泉是要做自己觉得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

如果上述的解释还是让你觉得摸不着头脑,那么我就再用具体事例讲讲管理精力给我带来的一些体验:

在事情特别忙的时候,一旦我感觉摸不着头脑,我就会穿上大衣出门走走。只要5分钟时间吹吹冷风,就让我立刻清爽起来。有时候我真的坚信人的身体需要外界的刺激才能够“活”起来。我每周无论多忙,都要在晚上抽时间去瑜伽馆做一个小时瑜伽,每次做完瑜伽,回家路上我觉得自己体重都轻了好几斤,再回家学习工作反而特别有精神。而且大冬天穿一条裤子也一点都不冷了。

做瑜伽1小时+学习1小时所产出的效能 大于 学习3小时+运动0小时

2 一旦遇到郁闷烦躁的事,比如实在需要时间去解决的难题,我都会早早睡觉,第二天早早起床,把本来晚上要做完的事挪到第二天清早做。

在晚上已经疲倦的情况下,晚上工作2小时 所产出的效能 小于 提前2小时睡觉+提前两小时起床工作

所以,时间管理是牢牢地和精力管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刚有宝宝的父母来说,往往也都刚好到了要进修学习和提升自我的年龄。因此,擅于管理精力的人,总是能比一般人要多做很多事,并且是以一种“健康”的状态多做很多事。而人的注意力和意志力就像力气一样是有限的,只有知道精力管理才能更好的利用时间,也能让自己在情绪上更愉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