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6.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

摘录:知识不是游离于认知主体之外的,纯粹客观的东西;学习过程也不是打开“知识百宝箱”向学生移植信息那么简单的机械。学习乃是学生构建他们自身对于课题的理解,既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构建的。倘若没有学生积极参与他们的知识,表达,学习就不存在。从知识社会学的观点看,这是是由认知主体与外在世界进行社会活动,即个体与社会的文化价值活动的结果。

(^-^)^ - ^从历史发展看,国际心理学对于知识习得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里程碑。这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信息处理研究、信息情境认知研究。第一里程碑是指行为主义;第二里程碑是指认知主义;第三里程碑是指建构主义。

(^-^)^ - ^在情境认知中,教师是导向、是沟通实践的参与者;而学生也是沟通实践的参与者、积极的支持构建者。

      基于新知识观的课程创新,其知识习得的研究是指:第一,强调知识的经验基础;第二,强调知识的建构过程;第三,强调知识的协同本质。

^ - ^^_^学习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的概括是如下内容:一,学习即行为的变化;二,学习即意义的形成;三,学习即生存的感悟;四,学习即智慧的对话;五,学习即文化性实践。

(^-^)感悟:通过本节课的阅读,我感受到的最深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与教材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转变。学生不再仅仅是原来接受知识的一种容器,应该让他们自主的学习知识,然后再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倾听,感悟、沟通、合作等等。那么在教师进行整个课改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学习方面,我们可能需要下的功夫比较大,包括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应该也是多样化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