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好好学习》这本书是因为罗胖的推荐,后来随着对这本书的进一步了解,更加坚定了研读此8书的决心。其实书早就买了的,前段时间比较忙,当时只是花了四个小时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后来时间原因,没再继续读。
这次回家,因为飞机上电子设备不让看,利用途中的时间看本书,实为完全之策。三个小时过去了,我也将这本书翻阅了第二遍,对书中不少概念的理解加深了不少,更刷新了有关知识管理方面的很多认识。
1、认知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与人的差异
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显著差别,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这样的言论我却是第一次听说,多多少少还是有点震惊。毕竟,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何以至于将这样的高级同类与猪相差如此之大的异类作对比?
然而,任何一个人与一头猪之间的基因差异,是恒定可量化的,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却完全超乎想象,乃至无法预测,这就是为什么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的原因。认知方式的不同,导致每个人实际上都活在自己的平行世界里。
关于知识的理解,以前我认为了解到了以前不知道的内容就是知识,但成甲却说,这些充其量只能算作“信息”,那些能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也就是说,衡量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是:学习之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很多时候我们每天看新闻、利用大量的碎片时间阅读各种鸡汤文,看完之后生活依然照旧,看似我们也是在学习,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获取信息,却并没有掌握真正知识,我们的生活更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
韩寒曾说过一句话,“听过了许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知道和做到之间差着十万八千里。
2、掌握了临界知识,才能“四两拨千斤”
那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有用的?
成甲在书中提出了“临界知识”的概念,单从字面看,这个词并不好理解,成甲指出,所谓“临界知识”,便是那些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掌握了临界知识,学习和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有些人看问题往往止于表象,但部分少数人却总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层层表象,拨云见雾,抓住核心,一针见血。这就是认知深度的不同导致的问题反馈深度的差异,认知有深度的人,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往往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而这种思考得出的结论往往能解释相似情境中的很多问题,这便是临界知识的魅力。要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关键在于掌握这种临界知识。
3 、学习临界知识,要“以快为慢”
关于学习和掌握临界知识,书中提出,我们首先要具备两种心态。一是绿灯思维,二是以慢为快。
绿灯思维与红灯思维相反,红灯思维是指当我们遇到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找理由反驳,而绿灯思维则是首先认可这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用这个观点来帮助自己。
显然,这是一种更为开放的思维和心态,正所谓,开放乐观使人进步,封闭狭隘则会落后甚至惨遭挨打,积极进取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和视野作前提,反映在思维层面同理,积极思考和探索新观念的有价值的地方是进步的开始。
第二种是“以慢为快”。可以说,如今已是一个“速成”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求快,每个人都在渴望寻得通往成功的“捷径”。但生活告诉我们,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捷径,真本事还得下硬功夫,真正的快,其实是“以慢为快”。
就像曾经,我困惑地问我的上司,我该怎样做才能写得更好,提升我的写作能力时,他只是说,多读、多思考、多写,没有什么诀窍的。当时,其实我是颇为失望的。但现在看来,哪有什么诀窍,不过是脚踏实地的努力罢了,按曾国藩的兵法理论来讲,便是“结硬寨、打呆仗”,在现实条件局限的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只能采取稳扎稳打,才能以最小的损失获得胜利,一味求快则会全军覆没。
要学会真本事,就来不得半点偷懒,只有下足了功夫,才可能实现突破,最终收获临界知识。
郭靖最开始学武的时候,前十年虽然一直有江南七怪手把手地教,虽勤练武艺十年,但终究未能有大的进步,师傅们灰心丧气,郭靖也懊恼自己天性愚钝,后来一次机缘巧合,遇到了全真派马玉道长,得其悉心传授呼吸打坐的技巧,两年之后,郭靖的武功开始突飞猛进。对此,江南七怪纷纷不解,为啥突然好像开了窍,是不是背着他们认了其他人作师傅?郭靖却是不自知,并不认为呼吸打坐也是练功。他并不知道,看似寻常的道呼吸打坐其实是练习一切武功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项基本功,才能真正打通练功阻塞,每天晚上苦练内功,郭靖的武功终于开始真正有所长进。
因此,慢功夫还需花在真问题上,掌握临界知识就是如此,郭靖所学习的呼吸打坐其实就是习武中的临界知识。
这种心态其实对于一切学习都是具备指导意义的,只有在核心环节死磕,将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打通之后,新知识才可能在这个基础上生长,最终融汇贯通,实现“四两拨千斤”的高效学习。
由此可见,临界知识真的很重要,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但要学习临界知识,除了要遵循慢为快的原则,还要坚持练好内功,练好内功的一个重要前提离不开反思。
4、反思,学习临界知识的核心
有时候,向外求,不如向内求。
俗语有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要想让自己看问题更深刻,必须做到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可以让我们避免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并不断取得进步。
要训练自己的反思能力,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反思,深入突破。关键时刻的良好表现,其实经常来自于对日常细节的反思和完善;
第二种是将生活案例化处理。我们平常阅读的书籍基本上都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而最好的书,便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如果我们能够将生活中典型的事件当作案例,来学习和分析,那么我们的反思能力也会得到迅速提升。
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有经验,无反思。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自己,生活就是最好的书籍,就看我们每个人如何去解读,解读的深度又如何,这其中,关键在于反思;
第三种是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每天写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回顾过往经历,总能让人有新的收获。而坚持做些事情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让你比同龄人成长的更快。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不是来自年龄,也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对经验的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有效反思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愿从今天开始,我们都能开始学习反思自己,收获更多的成长。
关于几个常见的临界知识,成甲在书中列举了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系统思考、二八法则等几个重要的临界知识,其实不少我们都听过,只是对于这些底层思维规律,我们平时总是习惯了忽视,但必须承认,正是这些看似寻常的规律却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感兴趣的同学,建议可以自行去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三小时后,飞机已经抵达了目的地,而我也一路从黄土地回到了故乡亲切的红土地,见证了苍凉与繁茂的轮换。透过窗,可以看到,天空蔚蓝晴朗,半透明的天空上漂浮着大朵大朵如棉花糖般的白云,此时,俯瞰地面的城市与村庄,仿佛只隔了一层薄纱,晃似触手可即,却又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