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领地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说脑子不用就生锈了,总以为那是大人们编出来骗小孩子用的。事实上这是前人历经数代而总结的经验,形象的表达了大脑需要锻炼这一事实。
一、思考的快与慢
最近我在读《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只读了前几章而已,但是没想到受益匪浅。本书第一章详细的介绍了大脑的工作方式,例如:当你看到一张发怒的脸,你根本不用思考就已经知道对方是生气的状态;但是当你看到325x648的时候大脑却不能立刻得出计算结果;而计算机正相反,计算325x648至需要一两行代码就可以实现,但是要识别一张发怒的脸可能就需要成千上万行代码,还有什么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一堆技术的支撑了。书里把大脑的这两种工作方式称之为系统1与系统2。
举个例子:系统1擅长表情识别,人的面部识别是种无意识发生的情况。当你看见你父母脸的时候你不必在经过20分钟的思考来想这人到底是谁?当你看到某些事情的时候立刻产生的心理反应例如:你看到蜘蛛等虫子感到浑身不自在,看到车祸凶杀现场感觉要吐。听到熟悉的歌曲立刻想到它的名字。还有一些技术能力例如学会骑自行车好久不骑也不会忘掉等等这些都是启动了系统1来工作的。当系统1无法应对的时候,就会交给系统2。例如前面说的数学计算、逻辑推理、创作等那些所有感觉复杂的工作都是系统2来完成的。系统1简单快速,用时少因此能耗也低;系统2需要持续关注、需要集中精力因此用时和能耗更高。也许是人类进化过程导致的大脑更偏向低能耗的系统1,毕竟人类进化初期食物匮乏,危险丛生需要存储更多能量应对野兽袭击等突发的状况。当遇到系统1处理不了的问题,例如直觉无法告诉你325x648的结果的时候,耗能更高的系统2才会介入。总之系统1能耗低、无意识、放松、启动块;系统2能耗高、有意识、紧张、启动慢。
二、为什么要远离垃圾媒体
了解了大脑的工作原理,我们再来谈谈为什么我们会沉湎于垃圾媒体,以及对我们的危害。刚才我们聊了一下关于大脑因为各种原因更倾向于系统1,而不愿意“启动”系统2,而系统1的运作方式不能称之为“思考”。正因为系统1采取的根据固定模式作出反应的机制,导致系统1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处于放松状态,很多媒体(应用APP)利用了这一点获得了成功,因为阅读(使用)它们只用系统1,很少或者完全用不到系统2,例如:抖音。当大脑在观看抖音视频(或类似媒体)的时候几乎只用到了系统1,整个大脑不需要过多的思考过程,也就没有系统2介入。这时候人们处在一种“心里舒适”的过程中,心理学称之为“心理舒适区”。百度百科里介绍如下:
心理舒适区,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新工作、接受新挑战时,内心会从原本熟悉、舒适的区域进入到紧张、担忧甚至恐惧的压力区。
谁都喜欢舒适、安全,不喜欢紧张、担忧对吧?所以“心理舒适区”具有成瘾性,对此有不少文章都介绍了关于“心理舒适区”成瘾,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延伸阅读一下。媒体(应用APP)的成功就是利用“心里舒适区”的成瘾,例如微博(Twitter)最早的140字特性,例如抖音的各种搞笑视频,例如“OMG,这口红也太好看了吧”的李佳琦,还有更多可以举出例子来。这种长期的心理舒适导致了严重的两个极端,越使用系统1,就不愿意使用系统2,越多思考的人越会如何思考,越少思考的人越不愿意思考,愿意继续呆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媒体(应用APP)中,这种分化导致了马太效应的产生。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常年使用微博(Twitter)之后发现组织很长的语言或者写作发生了困难,为什么你能抱着抖音连续看几个小时。这就是脑子不用就生锈的根本原因。
我认为今日头条也是利用心理舒适区的软件之一,今日头条火爆的原因和他的推荐算法分不开,我用了2个月就删了是因为我觉得有点害怕,它的确能用用很强的推荐算法推荐的都是我感兴趣、我想看的文章。换句话说它让我保持了看文章的“心理舒适区”,让我阅读的时间成倍增加,本来我只需要浏览一下国内外新闻就要去做别的,结果我可能无意识看了几个小时各种推荐。由此另外一个问题也产生了:谁制造了碎片时间?
碎片时间是一个最近很火的概念,很多媒体(应用APP)都说自己利用了碎片,提高了效率。事实是这样的么?首先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碎片时间只有纯粹的等候时间,外加如厕时间。大家可以仔细算算每天的等候时间其实不多,但是那么多阅读时间,是从哪来的呢?我觉得大家都被媒体(应用APP)给忽悠了,当你在“心理舒适区”无法自拔的时候,你的所谓的“碎片”时间就出现了。本来午休想看一下新闻实事,放下手机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开工的时间了,计划中的午休呢?时间都去哪了?
三、思考需要锻炼
我们知道系统2对于思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常说的锻炼大脑实际上是对系统2的锻炼,就是要多用系统2多启动系统2。如何系统的锻炼系统2呢?如果你希望自己有更强的逻辑性、创造性,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 远离过多或者完全使用系统1的事件,例如类似的媒体媒介,应用。适当的调节身心可以千万不可深陷其中。
- 阅读。这里的阅读是指读书,读一本促进你思考的书,不是那些“碎片化”的知识文章。
- 《思考,快与慢》后面还提到了一种称之为“心流”的方法,我还没具体看。不过就目前我看到的形式我觉得东方文明几千年就证明了该方法对大脑对智力的促进。这个“心流”就是冥想的一部分内容,如果你经常做冥想训练来锻炼大脑那是非常有益的,如果你不喜欢冥想内容中经常提到的宗教或者哲学内容,你也可以按照书中的“心流”来锻炼。
当然锻炼大脑的方法还有很多种,这里只列举了其中一部分,文章的内容也只局限在《思考,快与慢》前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交给读者们自己挖掘。希望大家有时间能看看这本书,最后祝大家多锻炼大脑,多独立思考并把它传承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