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湖南.邵阳.绥宁一个叫五洋的乡镇里遇见了一群孩子。
那时本想着做一期关于留守儿童的文章,但迫于学识浅薄,在半路上枯竭。
后来发现,他们的身上有很多我儿时的影子,他们并不缺少城镇孩子的快乐。
(一)
在五洋的乡镇里,道路有些凹凸不平,有很多乱摆乱放的摊位和摩托车。但没有了大城市的喧嚣,也不会让人心生厌恶。
我扛着相机朝着田野奔去,在路上遇到一个阿姨和几个小孩端着碗筷站在工地前吃饭,我站着看了许久,他们有些诧异。
“能给你们拍张照吗”?
阿姨有点惊讶,我忙着解释我不是记者也不是狗仔,就是看着一家人吃饭挺温馨的想给你们记录下来,阿姨答应了。
阿姨今年五十岁,这些孩子都是儿孙和外孙,子女基本都在外挣钱。
随后阿姨跟我说前面有些老房子,可以去那拍拍。
我说好,然后便就此告别了。
(二)
在去往老房子的路上,三两孩子在树下弹玻璃球,我走过去蹲着看,蹲了很久。
期间他们用质疑的目光打量着我,我厚着脸皮继续看他们玩。
后来一名大叔路过这里,操着本地口音问我是干什么的,我没听懂只能”啊”一声带过。
是一个年龄稍大的女生帮我翻译的。
我开始跟他们交谈:“我小时候也玩过弹球,你的球比他的大那么多,这样好像不公平啊。”
“不会啊,我大的比较容易打中他的”。
我问他们:“哥哥能给你们拍几张照吗?”
他们看着镜头,笑嘻嘻的有些害羞。
(三)
过了十几分钟,这里开始聚集起越来越多的小孩,有的甚至还在吃着饭就跑出来了。
一个小孩问:“叔叔你是做什么的呀,拍的照片会传到微信上吗?”
“哥哥还没有那么老...你会玩微信?”
“会啊,我们好多人都会”。
“真厉害”。
看到别人在相机里面目狰狞的模样,其他孩子就开始哈哈哈的嘲笑。
(四)
“那给你和你的家来个合影好不好”?
他做了一个很搞怪的姿势和表情,女孩子瞧见那损样忍不住想要揍他。
他们在一旁跟着我走。
有两个孩子穿着溜冰鞋跑了过来,跑在凹凸不平布满石头的路上,这种不怕死的行为实在令人钦佩。
有个孩子摔倒的时候,我捏了把汗,深怕他冲进田坑里。
旁边的孩子看他摔倒,却只是笑嘻嘻的看着。
我喊他们小心一点。
有个孩子回应:“不怕,我们技术好着呢,不信我溜给你看”。
(五)
告别的时候,他们挥手相送,我有些不舍。
这种感觉真奇妙,在短短一个小时产生感情。
因为遇到了他们,和这个地方也产生了感情的关联,让人产生往后还要来看一次的念头。
(六)
小时候总会为了玩而想出各种花招,我的胜负欲非常强烈,所以在玩上面苦下功夫,游戏王卡片、玻璃球赢了一箩筐;四驱车要赛过别人,陀螺要比别人炫酷,只要能稍微得到一点认可,就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那群孩子和我的成长环境极其相似,在一个圈里团聚,每天放学,每次放假,都准时准点在这里团聚,一起玩耍,一起成长。
后来想想,在那个孩子摔倒的时候,他自己还在笑着,我的关心变得无关紧要甚至多余。
其实他们要的并不是关心,而是关注。他们不怕摔,满足自我的表现欲远比摔一跤来的重要。
就像我小时候,从二楼跳下去,只是想告诉别人,我超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