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宿迁酒都洋河向东偏北约不到二十里,运河南、废黄河北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集市,即郑楼现已划洋河)古城街。别看它现在默默无闻,史上可大有来头。它是追溯整个宿迁市的文化历史及文明的源头,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历史上喧哗一时的泗洲城、宿预故城所在地,简单的说,这两座城市就是从这里搬出去的。
史载:古城.在今江苏泗阳县西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22淮安府桃源县:古城,“《志》云:晋石崇镇下邳时筑此城。今为古城驿。嘉靖四十五年改巡司”。清亦置巡司于此。
这双河夹绕的宝地,春秋时期就是古厹犹国都城故地。晋代(公元405年或许更早一些)置宿预郡(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这个城市被黄水冲毁,治所迁移,新城改宿豫为宿迁,宿迁的命名原因:一为迁城,宿预搬家了;二为避讳唐王李豫之名讳改为预。
再谈泗州,之所以取名泗州是因为古泗水(即黄河故道)从这里经过,为管理泗水的漕运,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便在这里治地设泗州,仍治宿预,即泗州的由来源于此,唐开元二十三年泗州也搬家了,泗州治所移至临淮,即后来的泗州城。这都是黄河夺泗惹的祸!一场大水冲垮了一座古城,却又搬出了两座新城,正所谓时过境迁也。一个当年的双料郡县所在地的大城市,如今沦落为今天寥少人知的小集市,不由不感叹世事沧桑!
如今挖掘历史文化成时尚潮流,洋河新区的旅游开发可以说绕不开古城这个核心主题。诸如古泗州城要开发、宿迁为什么取名宿迁等等,奇怪的是很少有人提及此地话题,当地也鲜有人了解“古城”的来龙去脉,不由不感叹。也不知郑楼、宿豫、宿迁、再加上泗州城吧。
宿预故城(今宿迁市洋河新区郑楼镇古城附近) 在下邳县东南一百八十里,盖本宋宿迁处也。后吴灭为邑,汉为厹犹县,属临淮郡。晋安帝立宿预县。隋开皇三年属泗州。唐宝应元年,以犯代宗讳,改宿迁。 淮水 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分中流为界。 山司峿 在今县西北十里司吾故城是也。即古锺吾子国。吴灭之。汉为县,后魏省。 泗口 晋明帝大宁中,兖州刺史刘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即此也。 故泗阳 汉为县,后汉县省,故城在今县东南八里魏阳故城是也。盖因魏文幸广陵,因而曾改名魏阳。
再谈泗州,之所以取名泗州是因为古泗水(即黄河故道)从这里经过,为管理泗水的漕运,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便在这里治地设泗州,仍治宿预,即泗州的由来源于此,古城史上有泗口之称。泗州城的兴废,与黄淮运诸水系与洪泽湖变迁紧密相连。
泗州自古为淮上名郡,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历经更迭。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泗州始置,因其地近淮河支流泗水而得名,州治在宿预县(今宿迁市东南)。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开通济渠,沟通黄淮。唐长安四年(704年),于汴河入淮口设置临淮县。为了加强对汴河漕运管理,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徙泗州于汴口临淮县,遂以临淮县城为泗州城,如今这两个古泗州城的命运是一致的,都湮没于泗水与淮水之下。
郑楼古城茂东编撰 (2018.11.2)
附:《古城山考古纪要》
宿预故城遗址位于洋河新区郑楼镇古城村,这里俗称古城山,面积约650万平方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宿迁市志》载,这里曾是泗水沿岸的历史重镇,春秋战国时犰犹国建都于此;秦时的犰犹县,东晋时的宿预县、宿预郡;南北朝时期的南徐州、东徐州、泗州;隋代的下邳郡,以及唐初下邳郡所改的泗州,其治所均在宿预故城。后因黄河夺泗,城池被黄水冲圮,县城北迁至现在的宿城。现在的古城大概是由于黄河泛滥的原因,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地形地貌,以并无明显标志的古城山北坡,向东西延展的黄河大堤为界形成了明显的高差,大堤以北为大面积农田,大堤以南为古城村的村庄,村南为黄河故道(原泗水)。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普查组把这里作为重点普查的区域,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对古城山北坡长期积水的地方进行了局部解剖,解剖0土了大量的陶瓷片和砖头,从而确认所谓的古城山并非是地壳变化所形成的自然山体,而是人工堆积而成。其次是在古城山北侧布孔钻探,结果发现一道东西走向的夯土遗存,长约460米,宽约15米。高度不等,最高点约2米,最低点只有50公分,北立面有缓坡。东西两个端点没有向北延展的拐点,据此判断这道夯土遗存应是城墙遗存,且是一段完整的北城墙。此段城墙确认后,普查组继续向南勘探,力图探明这个完整的城池,只因黄泛土太厚,无法勘探。在勘探过程中有一个探孔打至城墙底部时探铲内带出一块陶片,经鉴定为春秋战国时期。再从对古城山解剖时出土的实物以及采集的陶片看,早至春秋战国,晚至唐宋时期,与史料记载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