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金庸,并不仅仅是一位武侠小说大家——《金庸传》


金庸的传记并不好写,因为他作为一位武侠小说大家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他身上的其他方面都被这一面过于耀眼的光芒所覆盖。

但这本《金庸传》的作者傅国涌却在没有亲自访谈过金庸本人的前提下,仅凭各种第一手档案,就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并写出了一本完整的金庸传记。

这着实有些出人意料。虽然并未得到金庸本人的认可,但这本传记自出版后口碑良好,读者一致认为傅国涌为大家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金庸,一个更全面而传奇的人。

在傅国涌笔下,金庸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金庸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这大概是金庸身上最广为人知的人生标签。

金庸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文思泉涌,留下许多长盛不衰,为人津津乐道的武侠作品。他将自己的武侠小说用一副对联概括,即“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的武侠小说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和展现社会时代风貌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可以说在武侠小说界,金庸的创作技法独树一帜,写作风格自成一家。

金庸本人阅历丰富、知识渊博,同时他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了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他笔下的武侠世界与他自身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遥相呼应,在人物的遭遇、痛苦中折射出了他曾经历的曲折心路——少年丧母,青年丧父,孤悬海外,远离故土…

《天龙八部》中金庸描写乔峰在聚贤庄被迫和昔日的江湖朋友喝酒断义的故事,就映射出现实生活中,他和一些意见迥异的朋友因各自立场观点不同,在报上用文字厮杀的战争。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形势所迫不得不亲友反目。金庸把自己内心的煎熬苦痛都抒发在自己的武侠小说里。

纵观金庸的所有作品,除个别小说之外,大多数主角的人物形象均有很强的相似之处,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以及《天龙八部》中的萧峰等等。虽然他们的性格各有不同,但他们均是武功高强,怀有一颗报国之心具有家国情怀的大英雄。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如黄蓉、赵敏,以及阿紫等,也都武功高强,却在性格和行事方面均属于异类,被世人列为“妖女”的范畴。但她们同样具有浓厚的侠骨柔情,虽然表现形式有所差别,但也是殊途同归……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永恒不变的主基调。他的读者遍布五湖四海,没有任何一位作家的读者数量能与其比肩。

二、金庸是一位报业巨子。

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一直大受欢迎,以至于人们都以为他是一位武侠小说家,但实际上办报纸才是金庸的主业。

金庸最初的梦想是当外交官,希望从政。却不想阴差阳错进入了文人可以议政的《大公报》,而后又被调派到远离故土的香港。

之后金庸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创办了《明报》,开启了《明报》的金庸时代,并成就了《明报》最辉煌的时代。

其时正值中国国情最动荡的年代,在言论相对自由的香港,金庸关于“逃亡潮”、“核裤论”、“文化大革命”等问题的社评,以他超高的政治敏感度和独到的深邃思想,为《明报》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相应的这些评论也引来反对、质疑和指责的声音,包括曾经共事的朋友的责难。他们在报纸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因各自立场不同,观点各异辩得风云涌动,演绎出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文字之争。

为了增加《明报》的销量,在主攻社评的同时,金庸开始顺带写作武侠小说,只不过他每天只构思一两个小时就开始写作。

没想到这无心插柳之举最后却大放异彩,成功地让我们知道金庸并牢记金庸。

在某一时期,《明报》曾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人日报。

1990年,明报集团年盈利达到7000万港币,1991年冲破1亿。金庸的个人资产估计超过了6亿。1991年,《资本》杂志的“90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豪榜”上,金庸名列第64位。

金庸创造了商业社会“文人办报”成功的一个神话。倪匡曾跟黄霜讨论过,“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文人不做官而能致富者,怕只有金庸一个人,举不出第二个例子来了”。

三、金庸是一位备受争议的社会活动家。

无心写个武侠小说都爆红的金庸,绝非等闲人士——他是台湾领导人的座上宾,他也是大陆领导人的座上宾,历任港督都是他的朋友。

金庸审时度势之犀利,在他为《明报》写的社评里就可见一斑。他的预见和观点中超前的政治意识,后来都被现实一一验证,着实令人咋舌。

他执笔的明报社论,国内高层必看,台湾领导人必看,港督必看,甚至英美等国高层都关注。

金庸极力支持邓小平的香港回归要坚持长期稳定发展的方针。香港回归后,金庸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方案,始终抱着回报香港人的初衷,虽遭受质疑,但最终草案通过。

金庸的政治意识源于他对历史的透彻研究,他尤其酷爱汤因比和《资治通鉴》。金庸的成功与香港相对宽松的环境密不可分,他们彼此成就。

晚年的金庸频繁出席各种社会活动。2000年,金庸正式得到浙大的导师资格认证,受聘为浙大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但此事引起浙大历史系教授何忠礼和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的异议,这让七十多岁的金庸颇为伤感。

金庸八十多岁时参加陕西电视台举办的“华山论剑”活动也引发了各种不同的声音。

有人问金庸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各处奔波,金庸说自己不是一位隐士,也并没有忘记外面的世界。

金庸一生有三段婚姻,长子早逝,晚年的他开始信仰佛教。但金庸自己也坦诚他并不能做到心无挂碍,尘世间的财富美好依旧让他留恋。

他并不是自己笔下那个憨厚耿直的大侠郭靖,他更像精明圆滑的韦小宝,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喜爱他。

一位优秀的作家,一位成功的商人,一位精明的社会活动家,集三种身份于一身的金庸令人称奇。

一介文人能登上香港亿万富豪排行榜,既是一个文化符号,也是商业社会中的财富符号,金庸身上实在包含了太多的人生奇迹。

他曾经历动荡乱世,也曾在艰难困苦中努力创业,勤奋写作,并创造了“金庸神话”。

他风光无限,所到之处冠盖云集,享尽人间的富贵荣华。他以武侠小说拥有上亿读者,风靡整个华人社会——这就是金庸的一生,既传奇又精彩,令人敬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