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就能进入一种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的妙境,以静心看世界,世界便是一片充满清幽安宁的绿洲,即使那鸟鸣蝉噪,也会感受到林愈静,山更幽的意境。心之性之悠悠,全身心的沉浸到朝霞夕晖和明月清风之中,心更纯,气更静,心纯气静中,便有通体爽快之感。
心静,就是人在思维中靠自身的意志力遏制杂念,摒弃外界干扰而独立思考一件事情,进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实质上讲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心态。
心静时,静如松竹之淡泊,只邀清风明月相戏。
静如山石之沉稳,只纳樵夫,仁者栖身。
静如海,月之平和,只孕珠贝之翕张。
只要内心世界是宁静的,所有的动都会变静,无论是风声,雨声,雷声,还是虎啸,猿泣,虫鸣声,也无论机器隆隆,枪鸣炮轰声,抑或是哭声震天,笑语欢歌声……都不会打扰你内心的沉静。无论是床前月光的时静,还是春雨润物的物静,都不如心静,心静则物,时俱静。
心静如水,依物随形。然而,在这个充满了喧嚣嘈杂的时空,重叠交叉的声波,无序的传播着。欲寻的清静,就像沙漠中一潭清澈的泉水,显得越来越珍贵了,尤其生活在喧闹的城市,享受宁静已成为一种奢侈。
道家的炼心炼气,是静。
儒家的修心养性,也是静。
佛家的六根清净,还是静。
常人做学文,修灵性,亦是静。
心静则凉,它是一种气度,一种品质。
它是孔子的莫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洒脱,是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适,是柳子厚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的镇静,是林则徐的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刚强,还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宽容,是以德报怨的佛陀似的大度。
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远方,因为总有人因为没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所以主宰人的感受的并非欢乐和苦本身,而是心情。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心不静,则理不清,理不清则事不明,必然会陷入迷茫。人一旦进入了静界,便多了一些祥和,少了一些纷争,多了一些幸福,少了一些灾祸。
心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种思考。也是人生转折的必要过程,更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成本。心静需要具备一种豁达自信的素质,需要一份恬然和难得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