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5 月,东方卫视的一档真人秀片断火遍全网。片方邀请了崇明中学的高三学子,参加由黄磊、黄渤、张艺兴等明星领衔的高考百日誓师。学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六位明星分别问一个问题,答案为“是”的同学向前走六步,到下一条起跑线,答案为“否”的同学留在原起跑线。六个问题问完后,场上形势与最初大不相同。站在最前面、离终点最近的只有一个同学,她身后,五条线后分别站着不同数量的同学,部分同学从始至终没有挪动过脚步,他们始终站在最初的起跑线。之后,学子们要参加一场奔向另一个赛场的比赛,只有跑在最前面的 20 个人可以获得礼物。
什么问题改变了高三学子的起跑线?
- 1.你的父母是否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
- 2.你的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 3.你的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功课以外的特长,并且现在还达到一定水准?
- 4.你是否有过一次出国旅行经历?
- 5.你的父母是否承诺过送你出国留学?
- 6.父母是否把你看作心中的骄傲,并向亲朋炫耀?
结果如何?站在最前面的同学没有成为最后的第一名,一些站在后面的同学跑到了最前面,成为了 1/20,获得了礼物。
这场比赛,像不像孩子们在高考前面临的真实场景?节目到此就结束了吗?没有。孙红雷带没有得到礼物的同学冲破障碍,进入赛场,获得礼物。孙红雷说,中国的高考是最公平的,无论你的父母是什么人,无论你家住多大的房子,你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相信每个人都希望一场公平的考试。什么是公平的考试?就是无论你家世、背景如何,都可以进入考场,以最终的考分取胜。
中考政策之变
最近,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发布了2021年中考六问六答,其主要变化如下:
2021年,为了贯彻将强力推进高中招生名额到校的改革政策,今年要达到70%,2013年要实现100%的要求,对昆明市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办法进一步调整完善。
调整后,昆明优质普通高中统招生指标25%、配额生指标40%、定向生指标30%和征集志愿指标5%。
主城区第一批次招生学校录取配额生,以本校统招生录取分数线下降30分,划定配额生的最低录取控制线。以本校统招生录取分数线下降40分,划定定向生的最低录取控制线。配额生和定向生的录取分数均不得低于主城区一级高完中最低录取控制线。
主城区第二批次招生学校录取配额生和定向生,以高于一级高(完)中最低控制线10分,作为配额生的最低录取控制线;仍以一级高(完)中最低控制线,作为定向生的最低录取控制线。
消息一出,学生、家长哗然。
政策的改变势必影响到昆明优质高中的生源,即今年及未来几年初三毕业生的去向。我们以昆明市普通高中第一梯队的云师大附中为例,看看其最近几年的录取人数分布:
从表中可以看出,位于昆明市普通高中第一梯队的云师大附中,其生源有60%以上来自两所民办中学:云大附中一二一校区和师大实验中学。数据足以让人明白,昆明学生和家长何以对这两所民办初中趋之若鹜了。也就是说,政策改变后,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两所民办初中的毕业生。
下图是最近两年云师大附中的高中招生构成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2020 年的定向生指标为 55%,按照统招录取分数线降 20分录取,最后,实际定向招生人数占计划数的 12.2%。按照今年的政策,昆明优质普通高中统招生指标25%、配额生指标40%、定向生指标30%和征集志愿指标5%,配额生录取分数下降 30 分,定向生录取分数下降 40 分,笔者猜测配额生和定向生的指标将会用完。
用 2020 年的数据,猜测 2021 年的录取情况如下:
上好初中是为了上一个好的高中,上好高中是为了上一个好的大学。为了拥有较好的交换资本——大学毕业证书或更高的学历文凭——以获取较好的收入,较高的社会地位,孩子们必须先要取得进入大学的入场券——好的高考成绩。
云师大附中是昆明乃至云南公办高中的翘楚,其高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以下是 2020 年昆明市优质高中升学统计表:
中考政策改变,让父母们惊叹过去9年的积累——包括家庭经济的投入、孩子的努力——不能得到公平的回报——优质高中的生源将不再仅仅是中考高分段的孩子。笔者却怀疑,未来,云师大附中、以及其他优质高中,其高考成绩依然会这么强劲吗?
过去,优质高中录取昆明最好的生源。老师可以直接按照高分学生的特点教学,同学之间强强合作、强强竞争,良好的学习氛围自然形成。
以后,老师要根据招生情况,与不同分数层次的学生相互磨合。在同一间教室,既要兼顾高分段学生,又要兼顾稍低分数段学生,方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需要时间。
而高考,只看成绩。
公平的高考
1954 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教育改革运动前,中国台湾的高中毕业生都参加“大学院校联合招生考试”(简称“联考”),“联考”几乎是入读大学的唯一途径。考试分数是大学收生的唯一标准。“联考”的游戏规则限制了资本的用途及家长的策略选择。当时大学入学申请人的分数即使只是因为一分之差落榜也完全没有其他补救余地;老爸的财富、人脉及权力等都派不上用场,也没有所谓的面谈机会可以让学生争取“逆转胜”。
和我们的高考何其相像。黄庭康在其著作《批判教育社会学九讲》中分析道:
在“联考”的年代,父母要利用家庭的经济、文化及社会资本帮助子女,唯一的方法是设法把这些资本转换成为孩子的应考能カ——一种“身体形式的文化资本”。具体的做法包括聘用补习老师、亲自监督及帮助孩子的课业,把子女置于重视课业的同侪及优良的学习环境。
作为父母,我们送孩子上辅导班,花时间精力协助孩子学习,花更多的钱进入民办初中,不就是想用我们的能力和资源,给孩子一个更好的起点,进入更好的高中,提高进入好大学的概率吗?与此同时,我们都认可:公平就是无论你家世、背景如何,都可以进入考场,以最终的考分取胜。
既想利用自己的资源,又想要一场公平的竞赛。何其矛盾?
说到底,父母只是想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制度形式文化资本”。
认识文化资本
什么是“制度形式的文化资本”?
举个例子,学历文凭是我们通过教育活动获得的回报。这种回报就是“制度形式的文化资本”。
法国思想家布迪厄认为“资本”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他认为,资本有三个特性:1.资本是积累的劳动。2.资本可能产生利益回报。3.资本有再生产的倾向。例如,孩子通过教育取得了学历文凭,是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孩子用学历文凭找工作,就可能产生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回报;孩子用所学继续获得更高的学历文凭,维持其文化优势,就是资本再生产。
除了“制度形式的文化资本”,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还有另外两种形式,分别是“身体形式的文化资本”和“客观形式的文化资本”。
一、身体形式的文化资本
我们中国古话说“技多不压身”,正是身体形式的文化资本。这些能力必得要我们亲力亲为才能学会。
想一想,我们从小学会的听、说、读、写、算伴随我们终身,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如何学会听和说?是不是耳濡目染,不需要特别教导,是我们无意识地观察、模仿学会的?我们如何学会读、写、算?是不是专门学习获得的?
可见,“身体形式的文化资本”,既有潜移默化学会的,也有刻意学习的学会的。
二、客观形式的文化资本
我们家里的藏书、乐器、艺术品即客观形式的文化资本。可是,我们家里纵有再多的藏书、乐器、艺术品,如果没有“身体形式的文化资本”,也不可能具备阅读、理解、弹奏和鉴赏的能力。
三、制度形式的文化资本
“制度形式的文化资本”是作为拥有“身体形式文化资本”的凭据,并替文化资本的价值设定较明确的标准。
至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身体形式的文化资本”是另外两种形式文化资本的基础。
如果我们一味重视“制度形式的文化资本”,难免本末倒置。无论中考政策高考政策怎么变,孩子具备了持久的、可迁移的、主动运用的学习能力,就不会只有一条道路,他们会有很多可发展的领域。
父母要回答
回到综艺节目中的六个问题,请您以父母的身份回答:
- 1.你是否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
- 2.你是否为孩子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 3.你是否让孩子持续学习功课以外的特长,并且现在还达到一定水准?
- 4.你是否让孩子有过一次出国旅行经历?
- 5.你是否承诺过送孩子出国留学?
- 6.你是否把孩子看作心中的骄傲,并向亲朋炫耀?
无论您的答案是什么,6个问题都指向三点:一、您是否有意识地为孩子潜移默化地积累“身体形式的文化资本”?二、您是否打算将您的经济资本及社会资本通过不同的形式,转化为孩子“身体形式的文化资本”?三、您是否珍视并重视孩子,无条件地爱着孩子?
教育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简单,它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您对上述三个问题能思考的更深入,相信对您来说,如何思考及行动也就越简单。
综艺节目的最后,节目组邀请参加节目的明星,以及我们眼中的几位成功人士,回答六个问题,走一次高三学子走过的起跑线。结果如何?每个人的起跑线都不一样。但今天,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