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一致性
今天,来谈一谈教学的一致性。“教学一致性”是我秉承的一种教学教学方式。也许您会问:什么是教学的一致性?对于怎样去解释这个,真的很难。这样吧,还是来看看几个具体的例子吧。看过之后,则大概可以明白我秉承的这种“一致性”教学方式。
例子1:5-4等于几呢?如果说有的孩子会算成5-4=5,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幼儿园教孩子数数的时候,是这样子的——伸出1根手指是1,2根手指是2,3根手指是3,4根手指是4,到了5根手指的时候,就只伸出一根大拇指。换句话说,就是一根大拇指表示的是5。孩子们都记住了,一根大拇指表示的是5。而到了小学一年级,我教的则是一只手就是表示5,大拇指也表示的是1.于是就出现了部分孩子在算5-4的时候,先伸出一只手(表示5),然后再一一搬回4个手指,巧的是正好留下了了一根大拇指,于是就得到5-4=5。这个错误的产生就是由于幼儿园教的5的表示法同小学老师我教的5的表示法不一致。假如,幼儿园同小学的教小学有着“一惯性”的话,应该就不会产生这种错误吧。
也许,我们会说,这又没什么。只要善意的提醒下,从现在开始让孩子们牢牢记住——大拇指也表示1就OK了。是的,记住就OK了。问题是,假如当时就是这样的,多好呀。可见,教学的一致性还是很重要的。
例子2:有某位代课老师这样教学一年级。(注明:这位老师只教一年级数学)
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呢?
老师:同学们,请记住了。当你们看到一共的时候就用加法,看到还剩就用减法,明白吗?这道题目怎么做呢?
学生:5+3=8.
孩子上二年级了,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同学们排队做操,每行有9人,排了4行,问一共有几人?部分孩子一看,有一共,加法。当孩子形成这样的认知后,后续教师再多的解释都无能为力了。究其原因,我认为就是没有采用“一致性教学”方式而出现了这种尴尬。
相信大家一定会认可这种现象:在一张白纸上描绘自己的画比较顺利,如果要在一张已经涂画了的纸上再来描绘自己的第一笔画,则一定要去掉原来错误的画面,这个过程一定比原来更难了。所以,我要秉承“一致性”的教学方式。
例子3:现在来看看这道题目。题目见下图:
大家一定会说这道题目要用减法计算。可以这样解释题目的意思:盒子里面和外面一共有9个梨,外面有2个梨,问盒子里面有几个梨? 9-2=7(个)
可是,某个孩子却用2+7=9。这个时候,家长认为是错的。(当然,这种列式确实的是错的。)于是,要求孩子一定要用9-2=7。结果呢,孩子就是坚持用7+2=9,并反问道:7+2=9不是完全符合题目的意思吗?盒子里面的7个加外面的2个一共有9个梨。为什么错了呢?看孩子也委屈着呢。这个解释让家长很是恼火,说到:“教的起辣椒火……。”于是,问老师,要咋办?我的回答是:要允许孩子有加法的想法,然后要慢慢有效引导到减法上来。
这道题目用加法列式的孩子在我班上还是比较多的。我问过这些孩子,为什么孩子喜欢列成加法算式呢?多数孩子解释道:我们知道呀,左边7个加上右边2个等于一共的9个。换句话说,就是这个式子太简单了,能一眼看出答案来。记得曾经在某本杂志上看过,一年级孩子的思维多喜欢顺向思维。(加为顺向,减为逆向)顺向总是比逆向更好理解与接收。但是,按照图意,这道题目不应该用加法呀,而要减法呀。如果孩子这样做,不是错了吗?考试的时候,肯定要扣分的,咋办呢?教学如下:
老师问:那个7你看到了吗?
学生回答:没有,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老师:怎样想的?
学生:就是左边7个加上右边2个等于一共的9个。
看来,要孩子说清楚是在9里面去掉2个等于7个,有点难度呀。于是,再引导,有部分孩子说道:“用减法,9-2=7”……说了一段时间,最后,老师说道:这个7开始没有,是你自己根据9和2想到的,想到的要放在等号的后面,表示的是结果。同学们,记住了吗?哎,有的时候,实在说不清楚,也就这样来个小小的引导吧。
有人会问了,为什么要这样子教学呀?直接告诉孩子,从一共的9个苹果里面去掉2个苹果,就是9-2不就好了吗?还用得着如此的引导。就算是引导,最后,不还是有直接告诉的味道吗?——要把想到的7放在最后面。
对此,我的理解是:孩子的思维要慢慢发展,最开始只要孩子能知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很好了。实际上,9-2=7和7+2=9表示的关系都是一样的,这两者可以互通。如果最开始的时候,老师或者家长强行要孩子写成9-2=7的话,我怕会让孩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以后,可能会像幼儿园学算数一样,要推倒重来。
为何这样说呢?当孩子学到五年级的时候,要求用列方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于是还是这道题目,解法如下;
例子4:盒子里面和外面一共有9个梨,外面有2个梨,问盒子里面有几个梨?
孩子会这样做。
解:设盒子里面有X个梨。
9-2=X
X=7
老师又说道,错了,要列成X+2=9.
为什么孩子会列成9-2=X呢?因为我们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可能强行让孩子一定要写成9-2=7.我们的孩子特别听话,一直都记住要9-2=7,不能(7)+2=9。也正是可能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式。来到了五年级,当老师教方程的时候,孩子们多数不喜欢列方程。觉得,方程太复杂了。明明简单的可以看出结果的题目,偏偏要写的这么复杂。于是,老师可能再次强行让孩子记住,一定要写成X+2=9,就得这样做,要不然,就是错的。因为9-2=X不符合方程解题的要求。
其实,一年级时,多数孩子的那个想法:(7)+2=9,如果去掉括号里的7,就变成了()+2=9,这不就是方程吗?也许这个时候的孩子会问:老师,我究竟要怎样做,才是对的?当然,可能到了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忘了一年级的情形。但是,作为老师或者家长,应该不会忘记。这个时候,我们是否会问自己:我们究竟要孩子们怎样做,才是对的?或者问问自己,我到底在干什么?
回到这篇文章的主题来,到底什么是“一惯性”教学方式呢?就是在孩子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尽量不走弯路、回头路,尽量不在描绘图画时涂涂改改,而是“一惯性”的符合孩子的思维方式,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以及教材编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