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糖
在这样美丽的季节,去远郊学校听课,是一种享受,如赴一场秋天的约会。
晴朗的天气里,天空蔚蓝高远,白云轻盈飘渺,秋阳和煦,照在身上泛起丝丝暖意。
去学校需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当是在路上秋游了。
公路两旁的树木现出微黄的迹象,风儿吹过时,一些枯叶翻飞如蝴蝶般在空中相互追逐,又渐次落地,呈现出一派秋的景象。
也有一些树冠上结了红色的豆夹,远远望去竟像是深绿的树上开出的红色花朵。
更多的是连成片或高或低的树木,在秋意的晕染下,墨绿,浅黄,暗红交织层叠,像一幅幅写意画。
不知道是不是风景怡人的缘故,车子很快到了学校。校园很大,干净整洁,花草树木修剪得很齐整。上了台阶,学校领导说正是大课间,让我们稍事休息。
站在二楼向下望去,校园里三三两两散布着学生,心中暗暗奇怪,这还是头一次看到大课间,学校不统一组织做操。
看着时间不早,我们去教室等候,走到听课班级,学生对入班的几个陌生人颇感惊讶:“你们找谁?要干啥?”“听课呀”我回答了那个胆大的小子。
同学们开始翻找课本,这节是七年级生物课,要讲植物种子的萌发。一共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是种子的结构;第二个是种子的萌发条件。
上课铃响了,一位三十多岁、中等身材的男老师步入课堂,问好后开始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过星期回家都看到了家里哪些新收的粮食呀?都是什么颜色?”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黄的玉米“ ”还有黄豆” “红的高粮” “白的花生”……
“不对,花生是红的”
“花生是白的”大家争辩起来,花生到底是什么颜色?
这时老师面露微笑:“大家不要急,我们一起看看。”然后变魔术一样掏出一个盒子,往同学们每张桌子上放了一个提前泡好的花生。
这个导入算是很成功了,用的是学生身边事,又利用了学生对花生颜色的歧义,引入要研究的主题,借助花生来观察种子结构。
以往听过老师用课件或视频来展示种子,可这样哪比得上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呢?不是啥都得用信息技术,把技术用在需要的地方。
比如学生对新知识没有生活经验,或新知识是地球、星系那样宏观的事物,可以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再比如生物细胞结构,化学原子结构不易观察的微观现象,也可以用信息技术加以辅助。
讲台上老师让学生撕开花生红色外皮,掰开白色子叶。学生边观察着手里的花生,边对照图片了解种子的结构,得出结论:花生种子有两片子叶,胚由子叶、胚芽、胚轴、胚根组成。
这样的课堂引起了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听课的也来了精神,比放一段视频效果要好太多,我们的眼睛也可以得到休息。
接下来要讲种子萌发的条件,阳光、氧气、水分、温度。只见老师又抛出一个问题:“回家有没有看到地里的麦苗?”学生异口同声道:“看到了”
“这时候要是看不到,就糟了!”,同学们一阵大笑。
“为啥你家麦圈里的麦子不出芽呢?”教室里又是一阵欢快的笑声,前面那俩孩子笑地趴在了桌上,谁家会让麦圈出芽?
“麦子是干的”
“没种下怎么会出芽?”
“麦圈里又没土”……
生动活泼的课堂让这次听课也变得有意思起来。
虽然老师课堂用语不太规范,但把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让课本活了起来。对农村孩子来说,植物的生长是他们熟悉的,是学生的优势,老师因地制宜设计教学活动,让课堂妙趣横生。
最后老师布置一个实验作业:回家找一种农作物种子,观察它的萌发条件,写出观察日记,既是新课的巩固也是知识的延伸。随后又听了其它两节课,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愉快地过去了。和老师沟通评课后,要踏上去另一个学校的旅途。
走出校门,远山升起袅袅的青烟,牛羊星星点点。路边野菊花在草丛里静静地开着,随意又随性。小巧的花蕾,玲珑的花朵,清新脱俗,不施粉黛。又如一盏盏小小的黄灯笼,光彩夺目,热烈奔放,散落在地上。那一派清远的韵致,令人如醉如痴,心旷神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只要合理应用,会是好的教学资源。
不热不冷,不干不燥,恰是一年当中最好的时节,就算在教室里坐上一整天,也不算难事,何况还有孩子们如野菊花般稚嫩灿烂的笑脸相伴。
上车,下一站,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