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蘸“墨” 绘就乡村人才振兴新画卷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广袤的乡土中国,既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也是干事创业的舞台,其最深沉的潜力有待人才来唤醒,其最磅礴的力量有待人才来凝聚。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图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少数人之力可成,它迫切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来支撑。广大基层党组织必须挺立潮头、担当主力,深刻把握人才工作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执“笔”蘸“墨”,奋力绘就乡村人才振兴新画卷。

执“广开才路”之笔,蘸“旁求俊彦”之墨,绘就引才图。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的充分集聚和支撑,乡村振兴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充满活力的乡村,必然是人才要素充分流动、智慧火花激烈碰撞的场所。广泛吸纳各方贤才,带动乡土人才素质提升,激发“鲶鱼效应”,为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治理有效提供最关键的智力支持,是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的“金钥匙”。广大基层党组织要破除观念壁垒,展现求贤若渴的诚意,主动“走出去”、热情“请进来”。要深入宣传本地的发展优势、资源禀赋和美好前景,用事业、感情、环境吸引人,让外界看到乡村的价值和潜力,感受到乡村对人才的尊重与渴望。要拓宽引才渠道,善于把“筑巢引凤”与“柔性引智”结合,一方面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吸引大学生、科技人员、企业家等“还巢创业”,另一方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项目合作、短期聘用、专家服务团等方式,吸引各类人才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要营造良好环境,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解决好人才关心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让引进的人才安心安身安业,真正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执“精耕细作”之笔,蘸“固本培元”之墨,绘就育才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不会自然成长,需要精心培养、持续投入。培育人才,是对乡村未来最根本、最长远的投资。通过系统化、精准化的培养,能够将农村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本,将潜在的“土专家”“田秀才”锻造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这不仅能有效缓解外部引才可能面临的“水土不服”问题,更能增强乡村发展的自主性和韧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支带不走、留得住、能战斗的本地人才队伍。广大基层党组织要摸清家底盘活存量,精准识别“好苗子”,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全面细致的人才摸底,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库。要善于发现那些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致富能手、合作社带头人等,将他们纳入重点培养视野。要搭建平台精准施教,构建多元培养体系,结合本地产业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现场教学、外出观摩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电子商务、乡村治理等实用技能培训,提升本土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注重实践锻炼提升,有意识地把培养对象放到关键岗位、重点项目上去磨炼,让他们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

执“量体裁衣”之笔,蘸“人尽其才”之墨,绘就用才图。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才引进来、培育好,最终目的是要使用好,发挥其最大效能。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奉献热情,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广大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用才”的伯乐,坚持依事择人,做到人事相宜,深入研究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和人才的能力特长,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对看准了的优秀年轻人才,要大胆使用、放手支持,让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要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建立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和分配机制,对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应有的荣誉和奖励。要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支持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让他们有干头、有奔头、有获得感。要营造宽容氛围,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人才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对待人才要看主流、看长远,包容他们在创新中可能出现的失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让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