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春节有个约定
(—)
回老家过春节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它伴随孩子从一岁长到二十岁。以至于现在面对平淡生活的我和女儿会常常会回忆起那些曾经的岁月。虽然历尽艰辛,也困难多多,但还是觉得幸福更多,觉得幸福更多。
我先生老家是日照,我家是青岛本地。88年结婚那年公婆正好75岁,老两口同岁。
89年底生了女儿,没有回老家过年,一家三口在我妈家过的。第二年孩子一岁了,我们一家三口开始踏上每年回老家过春节的行程。那个年代的条件与现在相比是悬殊非常大的。第一年回老家就很八卦。正常应该从青岛客运站坐轮渡到达黄岛,然后再转坐客运巴士到日照,这样比较节省时间。可因为带的东西太多,我抱着孩子又没法提东西,坐轮渡不方便,就直接去四方汽车站坐直达车到日照了,那天是小年准备回家过小年的。从家出门时就不算早了,到了日照就是下午两三点了。我抱着孩子下了车,先生随后跟着。车到日照不是终点站,是到岚山(日照的一个地方)的。我下车后回头看了一下车,猛然发现我们放在车顶上的东西(几只纸箱子)没有拿下来,我眼睁睁的看着车子开走了。就对先生说:我们的东西没有拿下来。先生是不操心的人,这种事情一般由我来操心,可我却忘了,可能光顾忙孩子去了。先生一看傻眼了,愣了一会说:我去岚山那边拿东西吧。于是他给我找了一家宾馆,让我和孩子在那等他,他自己去了岚山。先生老家离日照还有三四十里路,我和先生都是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回老家从来没让家人接过,都是自己雇车回家。那天是小年,先生从岚山回来已经五六点了,记得天完全的黑下来了。我们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出租车,那个年代出租本来就少,又加上是小年,天又黑了。正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发现了一辆客运三轮车,这位师傅的腿还不好,平日里就在车站上拉个行脚。我们就像得到了救星一样抓住他让他送我们回家,他一听我们家那么远就不想去了,说急着回家过节,我们就给他加了价,给他双倍的钱,还说了很多好话,他才勉勉强强答应了。可人家说不认识去我家的路让先生带路,天很黑除了车灯的亮其他全是黑的。天黑看不清路,加上先生出来多少年了,他竟然把司机领到一片麦子地里,我真是苦笑不得,费尽周折我们到家已经晚上八点了。公公婆婆早吃完饭,在家和邻居看电视了。简单说了经过,自己弄了饭我们吃了饭然后睡下。屋子非常的冷,睡了一夜早上醒来孩子身上竟是凉的。也许是爷爷奶奶的呵护,也许是家乡的亲情,孩子竟然没有感冒,而且吃得好,睡得好,玩的也开心。过了几天在佳木斯工作的小姑姐一家三口也回到老家,这一年是真正的大团圆。这就是我们难忘的第一次回老家过年,虽然环境艰苦,可心里很踏实很愉快。
(二)
每年的回老家尽管道理上知道是必须的(因为公公婆婆年纪大了,平日里自己过日子,他们身体很结实,开始的那些年自己照顾自己,后来就雇了人帮着照顾,大伯哥家一直跟老人是分开过的),但到了年底就有些发愁,因为老家的条件的确有点差,冷是让我最不舒服的事情,上厕所也不方便。但发愁过后依然是坚定的前往。每年或者年三十,也或者年二十九就得出发,到家后顾不得休息,立马打扫卫生,做饭包饺子,一直忙到深夜。先生和大伯哥则忙着帮人家写对子,那些年还是自己写对子的多。第二天早早就得起床因为拜年的人会来的很早,公公婆婆是村里年长的人了,很多的人会来拜年。我初一一上午就得忙着招待拜年的人,几乎没有空闲。等到下午拜年的人少了,我会让先生帮着招待客人。我会去找一个热炕头美美的睡上几个小时,这是我回老家最大的幸福。初二一大早又得起床,两个大姑姐各自带着全家一起来做客,我和嫂子俩侄女就要忙着做菜包饺子招待他们。初三若没有其他任务(经常会有人找先生解决事情)我们就该回青岛了,回到属于我们自己可爱舒服的家。
一件难忘的事情,出门在外有时会有风险存在,可我们当时确没有这个意识。2006年的春节下了大雪,不知有没有印象,青岛雪也下的很大。那年我们回家早几天,先生该办的事情都办完了。初二中午吃了午饭,二点半左右我们就启程回青,车刚跑到日照,天暗了下来,风夹着雪,迎面就扑过来了,而且风速急升,雪也越飘越厚,温度也降了下来。我们归心似箭,没有半点回头,或者停留的意思,一直向前行走。由于温度很低,雪又很大,地面被迅速冻起了一层薄冰,我们的车已经不听指挥了,我们变成了在冰上溜车,但速度很慢。就这样我们随着车在冰上溜,眼看着前面一辆车一辆车的栽跟头,亲吻。我们同时知道了轮渡停运,高速封路。这时我们已经到了胶南,怎么办?前面的路何去何从?紧要关头我突然脑子灵机一动,打破了不麻烦人的模式,想到了去大舅家。就跟先生说了去大舅家的意思,先生也一反不麻烦人的习惯,答应了。我于是给大舅打了电话,大舅非常高兴说:赶紧来吧,大舅派表弟在路口接着我们,然后周折了许久终于到了大舅家,时间是晚上八点半多,我们用了六个小时从日照滑倒胶南。进屋后先生脱掉外衣见里面的内衣已经湿透了,全家三口人的性命都押在他手里,他如何能不紧张。这件刻骨铭心的事情当时发生时我们三人还在车上开着玩笑,现在想想确有些后怕。
月是十六圆,情是家乡浓。
在老家我们得到了太多的乡情,和亲情,享受到了老少三代,四代,五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老公叔伯排行老八是最小的,一大堆侄子,最大的侄子,外甥比他还大。在那些侄子侄媳妇目前,我是八婶,也叫我八娘,起初我不太好意思答应,因为他们的年龄跟我差不多,可慢慢就习惯了,感觉很亲切,很踏实。女儿感觉就不同了,跟她一般大的都比她小一辈,她被称谓小姑,小姨,她就很神气,郑郑其实的当起小姑小姨来了。过年的时她大爷家的姐姐会带着她去拜年,她姐会介绍说这是我小叔的孩子,人家不认识她,可认识她爸,一听说xxx的女儿,因为是外边回来的,就喜欢的不得了,物以稀为贵吗。所以就可劲的夸她,并大把大把的往她口袋里塞糖。她因为受到了特别的礼遇,所以每年几乎会拜年到全村。回老家我和女儿还有一件开心的事情就是放鞭炮,那时候青岛是禁止烟花的,老家不禁止。我从小就喜欢放鞭炮,所以我们回老家可以过足鞭炮瘾。女儿则是不停的放烟花,老家烟花比青岛卖的便宜,女儿放烟花的时候身边会跟着一些看热闹的小朋友,所以她就更加得意的放的起劲。
回老家先生特别特别的开心,那种到家的感觉真的很放松,很舒服,很满足。公公婆婆也是天天美的合不拢嘴,每次我们要走都会恋恋不舍,以至于我每次走的时候都默默的对自己说下次回来一定多住上几天。可先生特别忙,每次回老家都住不了几天,以至于我有一年自己带着孩子在婆婆家住了半个月,多尽了一点孝心。
老家紧靠着海边,我们会去海边走走看看,虽然青岛也靠着海,可日照的海边没有青岛的海边风大,风平浪静的,沙滩很白,很平,也很干净。走在海边会有别样的感受。
(三)
回老家的故事太多太多,不可能一一道来。
05年,08年婆婆、公公相继离世,我们再也没有回日照老家过年。现在的老家物质经济条件变化的一点不比城里的我们差。这些年在一家三口平静安逸的小日子中,我还是会怀念在日照的那些时光。它是那样的真实,亲切,自然,踏实,远离尘世,没有压力和焦虑,有的是家园的温馨,亲人的相伴和亲情的滋养,它是我们健康成长的支持力量。
想说的是那些曾经的过往,虽然当时觉得那样的艰难,和辛劳。可我得到的幸福真的是太多太多。当看到先生一回到老家见到他爸妈时那种畅快淋漓的舒服;看到公婆见到我们一家三口时的满足和幸福;看到孩子在老家玩的很嗨,很滋润的时候,我所有的辛苦,所有的艰难都荡然无存!这就是妻子,媳妇,和母亲。我自豪我无愧于所处的那个年代,也无愧于媳妇这一角色。
正值新春佳节,繁忙当中偷闲写点文字以此来感谢那些曾经的岁月。当我们今天能够努力向前的时候,正是那些曾经的美好,奠定了我们坚实的力量。也以此文来感谢那些随夫远赴他乡回家过年的媳妇们,对她们表达敬意!因为她们我们都是顺道而行!
中国的文化和习俗是媳妇随夫去婆家过年,我们和春节有个约定,我们是幸福的! 2021年02月21 赵凤敏(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