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艳红
一、原来荷花竟如此美丽
“原来荷花竟如此美丽!”
那个清晨,晨练结束,带着儿子来到福禄东苑的荷塘。荷塘不大,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站在荷塘边。心中忽然涌出了无数情丝。
“她就似不染一丝纤尘的圣女,又似充满灵气的仙子,比画中饱满圆润的形象多了生命的灵动,比诗文中圣洁的形象多了尘世的真切,比佛教中庄严的莲花宝座又多了几分清雅……原来莲花竟美的如此惊人!她有别称凌波仙子吗?这个名字最有韵味、最适合她!”
一米多的距离,看似很近,却无法贴近她,哪怕靠近她,只是闻闻那传说中的清香,小心观察一下那晶莹剔透的花瓣都不可以。
二、一切源自内心
面对此情此景,不禁想起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时读来,更觉句句珠玑,精妙之极!想来周敦颐必定在荷塘边观察过这美丽的水芙蓉,一定也倍加欣赏、赞叹过,也许也像我一样想再近一些观察,但是可望而不可即。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将莲花的特点写的如此贴切,又能巧妙的赋予莲以人的品质?在那样的时代,能够保持着与莲一样的志向品质,的确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很有个性的人。
又想到了乐府诗《江南》中的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很多文学鉴赏都认为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诗歌,此时此刻我却觉得此诗写出了自由闲适的心情。谁有心情去感悟茂盛荷叶下自由嬉戏的鱼?定是心情愉悦闲适之人吧!正如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庄子何以知道鱼是快乐的?定是他心中是快乐的,他才能感觉到鱼也是快乐。
其实物是什么心情,全在于人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
忽然非常羡慕李清照。你看,她可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那少女时代的随性、快乐、活泼,多么惬意。她可以近距离的贴近荷花,感受那夏日“静客”的芳容。
三、濂溪先生其人
周敦颐是在什么境况下写下了《爱莲说》呢?有些好奇。
打开电脑,搜索资料,一个动人的故事从历史的的长河中浮出。
早在周敦颐8岁,为父守孝期间,舅父郑向一直牵挂其胞妹与外甥孤儿寡母生计艰难。待周敦颐守制服满后,郑向立即派周敦颐同母异父的兄长卢敦文把妹妹和外甥敦颐、敦贲(后夭折)、外甥女季淳一同接来衡州西湖郑宅抚养(遗址位于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和衡阳市青少年宫一带),并亲自为甥授课督学,为外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全力加以培植。从这里开始,周敦颐便开始了在衡阳的向学历程。
周敦颐从小天资聪颖,深得舅父的喜欢。更重要的是,他读书勤奋刻苦,又特别喜爱西湖胜景,对白莲情有独钟。于是,郑向在凤凰山庄宅前西湖池畔“构亭”(即爱莲亭)植莲。当时的西湖,地处郡城西关望湖门至安西门之间城外,因西湖塘而得名。“衡州西关有巨浸——曰西湖”,“汪洋千顷,足称伟观”。湖中遍生野莲。野莲花白,俗称祁阳白。每年夏六月始花,一般盛于月中。若三五之夜,恰雨后云霁,白莲受天地雨露滋润,竞相怒放,是时,月华如昼,花月交辉,满湖缟素,如皑皑白雪覆地。白莲绿叶间点缀着一朵朵红莲花,有如三春夭桃,白里透红,红里露白,红白相映,满湖锦绣。热风徐来,株株荷花点头起舞,缕缕清香随风飘洒,满城香透,沁人心脾,令人销魂,故有“西湖夜放白莲花”的典故传世,为衡州城昔日八景之一。
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少年时期的周敦颐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他常常漫步于西湖塘畔,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研究学问,思考人生。不仅如此,莲花香、净、柔、软、不可染的德性,也影响了周敦颐,陶冶了周敦颐的思想情操。
郑公在濂溪周氏家族内历称恩舅。周子知恩图报,妻陆氏陪伴舅母十九年终老才随夫生子,因积劳成疾三十七岁亡。后裔们满怀感激之情流传不息深深的衡阳情节即源于此。衡阳是濂溪公的成长地,也是濂溪文化的根基地。正由于此,周敦颐在衡北岸和柘里的两房后裔都是“仰曾祖濂溪公在衡遗迹不忍离去”。而来此继承郑公留给周家的祖业繁衍生息至今。从此外发后裔虽星居海内外,但他们常回家看看,近几年后裔来此拜谒祭祀先人日益增多。
这是一段美丽的故事:勤学好问,心疼姐姐外甥,疼爱外甥极力栽培,知恩感恩,代代相传……。
花美,人美,却怎能比得上这份情谊的美?
再读《爱莲说》,定会多一些感怀,多一些深刻的领悟。
小小荷塘,令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