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几天,还不是雾霾天。
近几天重度污染差到无力吐槽
晚上和老婆一起去散步,经过十字路口,等绿灯,右侧过来辆车,一直冲我们“嘀嘀”,鸣笛不停。
“这谁呀,这么讨厌,还懂不懂交通规则?”我有些生气。
后来等车靠近时,里面的人摇下车窗,我们才知道,原来是我们的朋友L在和我们打招呼。于是情绪立马转变过来,靠近和朋友攀谈几句。
看来,今晚的判断有点过头了。
《隐性逻辑》的作者卡尔·诺顿也经历过类似事情:
有一天,作者打车从科隆市中心赶往机场,好不容易招来一辆出租车,在他前面50米处,突然冒出一个男人,抢先上了车。作者心想,这个人真自私,真没有礼貌。然后那个人回头冲他解释说:我是机长。
你我是不是也不止一次这样想过?“他这么做,一定因为他是某某某类型的人。”给他贴一个性格标签,而这个标签大多是负面的。
这种现象很常见,社会心理学家李·罗斯为此提出了“归因谬误”的概念:
我们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因到他的性格,却忽视了具体情况。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同事A,有人说“他今天帮助了B”,此刻你可能会给他贴上一个“乐于助人”的标签。
如果你听见别人说:“同事A帮助了老板B”,你可能心里会把A看成一个善于拍领导马屁的小人。
为什么同样是B,多了“老板”这两个字,我们就会对一个人的评判如此两极?
原来我们是如此善于给别人贴标签。
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了很多相关的经验,我们倾向于认为人们眼下的行为和他的个性是相符的。如此快速贴标签,能够减少我们的认知负担,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对人进行判定。
可是,我们经常是把行为和个性联系的次数很多,却低估了当时具体情景的重要性。
所以对于他人,我们不要急着妄下定论,更友好、更客观地看待别人。也许他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坏。
同时,我们也热衷于给自己贴标签。
经常听到有人把这些话挂在嘴边:“我有强迫症”、“我这个人说话就是这么直”、“这个我就是学不会”……
我们给自己贴上各种各样负面的、消极的标签,表明自己的特殊性,其实这也是在背后告诉别人:我做不好,我犯了错,你别介意。
看起来这叫“自知之明”,但实际上,这是通过自我标签化的形式,把那个脆弱的、无力的、失败的自己隐藏起来了,因此也就无需承担责任,也没必要怪自己了。
尝到了这种自我标签化的甜头,就会越来越深陷其中,不愿摘掉也不敢摘掉这类标签,渐渐的就忘记了,如何去自我承担,如何去真正面对生活本身。
好可怕。
所以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尝试着去深入了解而不是着急下结论,可能你就会看到你想要的那种生活的样子。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