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配》:三百年悲欢里的世道人心
一曲离合悲欢,照见明末世情百态。在秦腔的浩瀚海洋中,《春秋配》堪称一颗历经三百年不褪色的明珠。这部明末背景的大戏,以曲折跌宕的剧情、鲜活的人物群像,唱尽了乱世中的忠奸善恶与人情冷暖,至今仍在西北大地传唱不衰。
草灰蛇线伏千里:一部戏里看尽世态炎凉。故事起于书生李春发(李华)的善举:他先是劝盗赠银释放石径坡,又在荒郊遇见被继母逼迫捡柴的姜秋莲,慷慨赠银相助。不料善行反招灾祸——秋莲被继母诬陷与李华有私,携乳娘夜逃时遭遇巨盗侯上官。乳娘被杀,秋莲设计将侯推落山涧,逃入尼庵。更巧的是,李华好友张雁行之妹秋鸾被姑父卖入娼门,逃奔时被石径坡误认为秋莲。秋鸾情急投井,又遇奸商徐黑虎杀人夺美。而石径坡为报李华恩情,将侯上官的赃物投入李家,反令李华被诬下狱。最终巡按明察秋毫,冤情昭雪,两对佳人喜结良缘——秋莲配春发,秋鸾配春秀,剧名“春秋配”由此而来。
戏骨铮铮声裂云:经典折子戏中的艺术精魂。《春秋配》之所以成为秦腔扛鼎之作,不仅因情节奇巧,更因其行当齐全、唱做并重的表演体系。其中三折尤负盛名:
《捡柴》:姜秋莲荒郊拾柴的凄婉唱段,将封建家庭中孤女的悲苦化作绕梁哀音。梅兰芳曾移植此折为京剧,足见其艺术感染力;
《砸涧》(又名《掀涧》):秋莲智斗侯上官的高潮戏,蒲剧名家杨李敬演此折时独创“臀行”特技,展现弱女子绝境中的刚烈;
《落庵》:双姝庵中相遇互诉冤情,旦角唱腔如泣如诉,道尽女性命运悲欢。
这些折子戏如同**璀璨的宝石**,三百年来被单独打磨演出,成为检验演员功力的试金石。
从“花雅之争”到今日舞台:一出戏背后的历史轮回。《春秋配》的身世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相传为秦腔剧作家李芳桂(李十三)所作。它的命运与秦腔发展史紧密相连:
在“花雅之争”的时代,以秦腔为代表的“花部”凭通俗直白的唱词、慷慨激昂的音调,战胜了文辞艰深的昆曲“雅部”。正如史料所载:“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但过度追求“上座率”也曾让秦腔陷入低俗泥潭,甚至遭遇官府禁演。
历经浮沉,这出戏在20世纪重焕生机。1912年西安易俗社高举“改造新社会”旗帜复兴秦腔;2025年7月,“西北秦腔表演艺术人才培训”项目在甘肃秦安开班,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华山戏法传承人李昱磐更在央视将秦腔融入魔术表演,让古老艺术焕发新彩。
扎根黄土唱新声:古老剧种的当代启示。《春秋配》三百年的流传史,恰是秦腔艺术生存智慧的写照:
接地气而不媚俗:剧中李春发一句“欲砍天上三株桂,须读人间五车书”,道出读书人的担当;而秋莲反抗强暴的勇气,至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秦腔能穿透历史,正在于它始终扎根民间伦理,传递朴素的正义观。
持守教化不僵化:从延安时期民众剧团用《血泪仇》等现代戏宣传抗日,到今日《忠烈千秋杨家将》演绎家国情怀,秦腔证明传统戏曲完全可以在“高台教化”中融入时代精神。
戏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当李昱磐在央视唱响秦腔版《上春山》时,那苍劲的嗓音里回荡着《春秋配》中“听快论不由人心情舒爽”的慷慨。秦腔的活法,就在这扎根民间却不流于低俗、持守品格而勇于革新的平衡中——正如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根须深扎九尺土,枝叶常拂万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