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今天的内容之前,先让我们先来完成一个小任务:
你的任务就是准确无误地读出所有的字。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在完成左侧的任务时,相对比较容易,而在完成右侧的任务时,你往往不得不慢下来,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不大确定的情况。
以上就是今天要跟大家探讨的快思考和慢思考的经典案例,通过这样一个案例,你可能会感觉到自己的大脑往往有的时候不受我们控制,自发自主地给出错误的答案,有时甚至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进行调整。
这个经典的测试,来自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一书。这位丹尼尔·卡尼曼的来头可不小,他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为什么一位心理学家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呢?因为他采用了将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并且提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理性假设是不成立的观点。如此颠覆性的观点,引起了整个经济学学术的激烈讨论,也开创了行为经济学学派。
《思考,快与慢》一书共有五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我们大脑的运作机制、常见的思维误区,决策错误、风险评估以及对人生幸福快乐的探讨。全书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对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形象化地描述,同时列举了详实的案例,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场“饮水机旁的谈话”,目的是能够让每个人更加清楚地了解可能出现错误判断和决策的情境,尽量避免错误的干扰,提高自己的思维质量。
同样,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生活节奏快,充斥着学习和工作,似乎很难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深度的剖析,更不用说去复盘自己错误判断和决策的情境了,那么,阅读《思考,快与慢》这么本书,就是让我们能够慢下来,能够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能够拥有这样卓越思考力的人,势必能够在人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本《思考,快与慢》,来细细体味,也认真反思。
01 揭秘大脑思考的真相
一直以来,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甚至脑科学家都在积极研究大脑是如何思考的。从最初的理性假设,再到认知、学习、记忆和决策等,每一项研究都让科学家兴奋不已,也逐步揭开精密运转的大脑的秘密。丹尼尔·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中其实是存在着两套不同的运作系统,分别是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就是我们的直觉思维,它的运行是自主意识控制的,运作起来反应非常迅速。
系统2:就是我们的理性思维,运行它是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非常耗费脑力,反应非常慢,常常需要完成多个步骤才能实现。
也许这样的描述有点抽象,举个例子来说,系统1就是你日常用来判断一些基本事物使用的思维,如物体的颜色,大致的大小、高度、人的胖瘦、性别等等,这类型的判断,你几乎是扫一眼就能够获得答案的。而系统2则需要你慢下来,开动你的脑筋去思考的思维,比如进行复杂的算数运算13*28,告诉别人你家的住址、你的电话号码,判断文字中某个字出现的次数等等。
系统1是自主运作的,也就是我们下意识的做出判断和决定,而系统2则处在放松的状态下,系统2会接收系统1传递来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然后转化为自主行为。在通常情况下,二者能够非常顺利地运转,但是当事情变得愈加困难的时候,系统2就会出来接手难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存在系统1和系统2,其实也恰恰说明了我们人类在管理自己大脑活动上的聪明之处。由于启动系统2会花费更多的脑力,这样的体验并不会让人感到愉悦,因此,当达成目标的方法有多种的话,我们往往会采用最简单的那一种,大脑会本能地逃避使用系统2,毕竟谁都想偷懒,不想付出努力。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系统1和系统2的高效分工以及完美配合,让我们能够毫不费力地完成一些任务,尤其是那些我们熟悉的情境中,我们往往会采用固定地无意识的模式去完成。有的时候,凭借这样的判断,我们能够获得比较准确的短期预测,遇到一些挑战时也能够做出最基本且又恰当的反应,但是,也正是由于系统1的无意识和自主,当我们遇到一些系统性难题的时候,难免会发生系统1的宕机,从而致使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结论。那这些利用了系统1弱点的坑都有哪些呢?
02 这些思维的坑,你肯定踩过!
在经济学的假设中,人都是理性的,我们能够趋利避害,进行问题的权衡,最终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但是,事实上,这是真的吗?在卡尼曼的观点里,在系统1作为思考主导时,人往往都不是理性了,容易受到所处的情境中的某些因素影响,做出错误的判断。
根据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数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受到系统1产生的思维偏见的影响,尤其是在有启发效应的作用之下。
启发效应,就是当我们面临比较困难的问题时,我们会去调取自己过往的经验,进而选择替换成一个更为简单的问题。这样的思考方式,能够让我们的大脑更快地搜寻到答案,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这样的启发效应,却会把我们带入到思维的坑中而我们并不知道。
一个简单的问题,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的时候的年纪是多大?如果没有一定的政治知识的积累,或者你是个超级奥巴马粉丝,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很难答出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我换一种问法,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时是超过45岁还是低于45岁?这样的说法,往往会让你觉得选择答案起来较为轻松。
启发效应通常会有四种形式 —— 典型性启发、可得性启发、情感式启发以及锚定效应。作者在书中都给了非常详尽的解释和实验数据支持,在这里,我们只讨论下,可能见得比较多的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往往发生在不确定的情境下,当人们去做判断和决策,人们对于数值的估计会受到最先呈现的数值信息即初始锚的影响,会以初始锚作为参照点进行调整做出估计,但这种调整往往不充分,使得最后的结果偏向该锚的一种判断偏差的现象。简单来说,我们的判断是以一个初始值为基础的,然后进行并不充分的上下调整。上述的奥巴马的案例,其实也就是给到我们一个初始锚定值45岁,而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就根据这个值去做上下调整。锚定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品牌营销领域。据调查,当一件商品在促销时写明限购量,人们的购买量会比平时采购量大。
那除了启发效应,我们的系统1还会干哪些蠢事呢?让我们接着来看。
比如,你遇到了一个美女,你觉得她很美,通过交谈你又觉得她很善良,那么如果在接下来有一场慈善募捐,你觉得这位美女会捐多少钱,你肯定觉得她会捐不少钱,因为她看起来就是很有爱心的样子,对不对?
其实,在这里,你的系统1已经把你带入到了“曝光效应”之下了而你却还不知道。“曝光效应”其实也是我们的系统1在作祟,事情或者人我们越熟悉,或者出现的次数越多,我们对他们的喜爱程度就会不断增加。所以在心理学上,这个效应也称为“熟悉定律”。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反复出现的事物,很容易获取我们的信任,让我们不假思索地做出选择。
这样的判断和选择,往往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前段时间,热度很高的老人保健品上当事件,很大程度与“曝光效应”有关。试想下,一位独居的老人,经常会碰到一个年轻人,几乎每天都会碰到,同时,这个年轻人很热情,还很愿意给老人家帮帮忙什么的,这个时候,老人是很难拒绝对年轻人的喜爱,而等到年轻人开始推销保健品的时候,老人就自然而然购买了。
当然,在这个保健品上当的案例中,也同时带出了卡尼曼提出的另一个效应——“光环效应”,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一件事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会影响我们的后续的评价。老人家对年轻人印象很好,那么就给后续年轻人推销保健品带上了美丽的光环,让老人无法拒绝。
除了“曝光效应”和“光环效应”,我们常常还会受到“框架效应”、"禀赋效应"以及“前景理论”的影响。我们接着来一一展开。
“框架效应”就是当一个人描述同样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同的表达方式会给倾听者带来不同的感觉,从而使得倾听者采取不同的决策判断。简单来说,就是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例如“肾脏手术的致死率是5%”“肾脏手术的治愈率为95%”,显然,第二种的表达方式更能够让人接受。
那“禀赋效应”呢?好像表面上看起来禀赋有点不好理解。其实这个效应的含义是很简单的,就是当你拥有了一项事物之后,你对它的评价就会远远高于之前对它的评价。这个是跟人性当中的厌恶损失相关联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为什么拆迁的时候总会出现那么一两个钉子户呢?这跟禀赋效应和厌恶损失是息息相关的。拥有房子的拆迁户在政府来拆迁的时候,总是觉得政府拆迁给到的补偿远远不足以支付他们失去自己的房子的代价,因此他们总是会索要更高的赔偿费。
“前景理论”是由于每个人追求的效用感知不同,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所认为的主观概率不同,因此对结果的判断和决策会不同。当人们在面对风险选择时,在有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确定收益;在有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赌一把”;人们对于自身得失的判断,主要是会根据参考点来决定的。这其实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做财富管理决策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方式。
看了以上的这些思维陷阱,你可能在想,自己平时好像也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由于系统1是自发地在进行控制,有的时候,我们甚至没有察觉,就做出了决定。那么,要想提高我们的思考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怎样去做呢?
03 五步重构你的卓越思考力
似乎看起来克服系统1带来的种种思考误区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卡尼曼在书中还是给我们一些重构思考力的启示,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一步一步地去践行,可能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重构,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质量的。
第一步:识别相关思维误区的场景
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镜,根据书中作者提到的相关案例,去观察自己和他人在做判断和选择的场景,时常拿出来进行探讨。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自己识别思维误区的能力,在另一方面也能够举一反三,让自己的思维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第二步:广泛采纳外部意见
有的时候,我们就是对自己太过于自信,因而,会非常相信自己的选择。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系统1出现错误的概率是非常高的。那么在这样的场景下,我们就应当敞开胸怀,广泛采纳外部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的局限性,尤其在做群体决策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容易受到领导人或其他人想法的影响。闭门造车,最后只能事倍功半。
第三步:事前验尸
这一步是能够帮助我们走出盲目乐观的关键步骤。在我们做了一个决定之后,慢下来,在决定或者决策下达之前,先思考下这个决定可能会带来的最惨的结果,罗列出可能导致失败的理由,根据这些理由再次对决策进行修正和调整。也许在你看了这样的做法有点大张旗鼓了,但是当我们都在盲目自信和乐观的时候,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从误区中走出来,做出更加明智的决定。
第四步:建立专家型直觉
系统1提供的直觉往往是不可靠的,但是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有那么多决策要做,怎样才能够提高正确决策的效率呢?卡尼曼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建立专家型直觉,这是建立在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中,并且是需要通过长期训练和学习才能获得的。如医生、飞行员、护士、运动员等,他们都会从自己训练有素的技能中提取有效的线索来应对不同的状况。
第五步:刻意练习
没有哪件事情是能够一蹴而就的,思考力这件事情更是如此,需要我们有目的地进行练习,并且形成一定的心理表征,避开思维的那些坑,建立卓越思考的基石与体系,让思考和判断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不断得到提升。
整本《思考,快与慢》阅读下来,作者强大而又敏锐的洞察能力,全面而又细致的解读能力,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能力,让我深刻体会到思维误区会对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带来重大的影响。如果你的思考能力还不够完善,那么我推荐你一定要阅读《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正如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推荐的那样“这本书是一位智慧巨人的力作,可读性强,睿智,深刻。赶紧买,慢慢读,而且要反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