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丈夫对家务表示“不感兴趣”,往往是由于没有留出投入的时间,或者再怎么做也会被妻子数落。
你的母亲对如何用电脑“不感兴趣”,也许是因为她觉得自己用不好电脑,或者你让她觉得她太笨了。
老年人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或者怎么做都没有年轻人做得好。
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往往是由于自己觉得没有学好的能力,或者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
毕业生对工作“不感兴趣”,其实是觉得在自己没有能赚钱的本事,或者是害怕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自己心里满意的目标。
朋友说对爱情“不感兴趣”,其实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害怕自己投入感情也会失败。
但是没有人愿意说我很害怕,所以他们骗自己说:“我根本不感兴趣!”
他们不是缺乏能力,也不是缺乏机会,他们缺乏的只是投入—对不知道结果的事情的投入!
“无趣之人”,往往不是无能之人,而是无胆之人。
——摘自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
我一直没有学开车,我对朋友说我对这个没兴趣,其实当老公出差我和女儿在寒风中搭车时,也想过如果会开车就好了。但是我觉得自己反应不够快,眼神不好,还有身边的一些女性朋友学车之后,或者因为一次事故吓住了,或者家人不放心不让开,或者没机会开,所以,我也就干脆放弃了。
女儿在学校很少参与文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舞蹈班,说是没兴趣,其实我知道是不自信。
单位里有些年轻人,常常因为“忙”或“不感兴趣”,而放弃单位里的演讲啊、竞赛啊,等各种机会,其实我觉得这样的活动是非常锻炼人的,而且是难得的展示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胆怯,才放弃了一些机会,并不是自己说的“不感兴趣”。
觉察到这个根源所在,可以让我们更加认清自己。是真的不感兴趣,还是害怕失败呢?
心理学研究中关于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在舒适区我们得心应手,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做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对这个区域中的人和事感觉很舒适。但是学到的东西很少,进步缓慢,而且一旦跳出这个领域,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及变化,你可能会觉得有压力,无所适从。
学习区里面是我们很少接触甚至未曾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颖的事物,在这里可以充分的锻炼自我,挑战自我。比如,生活中,换一条上班的路线;学习中,接触另一 个专业的书籍;工作中,切换到另外一个岗位。
恐慌区,顾名思义,在这个区域中会感到忧虑,恐惧,不堪重负。比如在公共场合演讲,或者从事一些危险的极限运动。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学习区”内做事,人才会进步。尝试新鲜事物,探索未知领域,能开拓思维和视野,激发潜力。
所以,我们要尝试练习,每天至少有一两件在舒适区外做的事。
现在我会在反思日记里问自己“有没有尝试什么新方法、新东西,有什么收获?”时时提醒自己多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