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5日,星期天,晴
我姐搞了一辈子幼儿教育,现在退休了,又经营了一家幼儿园,今天和我姐聊天,她说起她单位的一个老师,非常积极学佛,到处去听课,买资料,把钱和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但工作上却常常让人无语。
有次,这个老师和我姐说,她班上的孩子,都不听话,象她的仇人,还很自得地说她忍了,这是自己前世造的业,把我姐吓一跳,说没学佛的老师也不可能把孩子当仇人,学佛的怎么反而这样,和她谈过以后,好象好了不少,最近发现她开始不管班上孩子,找她谈心,这个老师说凡事随缘,不应该束缚天性,孩子想怎样就怎么样。
我姐和我抱怨,她知道不知道什么是教育?要是这样,要她这个老师干什么,我听了也觉得很无耐,学佛学成这样,实在有点愧对佛法。现在人很喜欢说一切随缘,大概是因佛家讲因缘果报,所以这种随缘心态就很容易扯上佛,被称为佛系。但这些佛系人大多并不清楚,什么是缘,什么是随缘,随缘干什么?
佛家讲缘有四种,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学佛法的人很多也搞不太清楚这些,没接触佛法的人,可能许多人连知道都不知道缘还有四种。而且佛法是活泼泼的,积极的,讲的不是凡事不上心,得过且过,而是随缘消旧债,更不造新殃,所以佛系跟佛法真的是两回事。
金刚经开头就说,佛祖入舍卫大城乞食,是次第乞已。这里还有个故事,相传须菩提是只向富人乞食的,在他看来,穷人本就食物不多,不该给穷人增加负担,大迦叶则相反,他只乞穷人,因他认为僧人是福田,向穷人乞食,这是给穷人布施,种福田的机会,可以帮他们增加财富。
他俩认为不管乞贫乞富,都是为饶益众生,可以随心所想,自行其是。但佛知道后,呵责他们,这是心不平等,有分别心。合乎佛法的乞食应是不择贫富,不分净秽,次第行乞。碰上什么是什么,这大概就是佛法讲的随缘。同时也点明了行事次序,即先自后他。即: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自利利人。
大家都知道八仙之一吕洞宾,他的悟道心得《百字铭》中说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这大概是道家的随缘。事来则应,事去不留。事来不应则成空,事去挽留则成执。
我们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这话并不应只局限在感情,只局限在人与人,世间一切皆是有缘则聚,生活中所有的相遇,都是我们的缘,都该学着不迎不拒,随遇而安。如果事情来了,不做完做好,觉都睡不安稳,怎么可能心安。
春天来了,我们播种,草来了拔草,缺水了浇水,缺肥了施肥,丰收了归仓。这是我理解的一切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