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么告别呢! 像当初见面时那样, 致敬上半生的自己

《且以初见作别离》

盛夏的蝉鸣声里,我偶然翻出二十年前的毕业纪念册。泛黄的纸页上,少年们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永远不分开",青涩的承诺在时光里酿出琥珀般的光泽。原来所有相遇都暗藏着离别的伏笔,只是那时的我们读不懂岁月这本倒装的书。

敦煌壁画上的飞天衣袂千年未落,画师最后一笔收锋时,却早已预见色彩的剥落。徐志摩挥别康桥时写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把离别写成重逢的模样。古往今来,人们总在告别的艺术里寻找永恒——长安城的折柳,江南驿站的梅枝,莫高窟的画工在完成菩萨眉目时便备好了修补的颜料。这些温暖的仪式感,让离散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相聚。

中年是站在时光的十字路口回望来路。那些深夜改过的方案、拂晓背过的单词、黄昏追过的公交,都成了生命年轮上细密的纹路。就像苏东坡在赤壁江心突然明白,盈虚者如彼而未尝往也。我们致敬的并非某个具体成就,而是那个在泥泞中依然仰望星空的自己。日本茶道中"一期一会"的哲学,恰似中年人对过往的凝视:郑重地端起这盏茶,方知岁月从不曾虚度。

京都的匠人修复古寺时,总要在梁柱间留出"呼吸缝"。这让我想起希腊神话里的阿里阿德涅线团,不是用来束缚,而是为了自由地探索迷宫。人生的下半场或许该如初春的溪流,带着上游的记忆奔向更开阔的江河。村上春树笔下的多崎作在找回旧友后发现,真正的告别是让往事化作照亮前路的星光。当我们学会像迎接晨露般接纳黄昏,生命便完成了最圆满的弧度。

秋分时节的银杏开始飘落,每片金叶都在空中画出优美的旋舞。它们记得春芽初绽的惊喜,也懂得归根的从容。站在人生中场的我们,何不像古人那样折枝相赠?将前半生的星辰大海酿成酒,敬天地,敬光阴,敬那个始终与初心同行的自己。毕竟所有值得怀念的别离,都是对生命最温柔的续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