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天读书了?”晚上检查作业时我问道。假期每天阅读是必修课,也是提高阅读水平的黄金时段,因没时间陪儿子,全靠小家伙自我约束了。还好,儿子还是认真的,只要定好任务,总能及时完成,只是主动性尚缺,阅读面不是太广,量也不是太大,需要进一步引导完善。
“读了,我今天读了两章。”儿子说话相当接地气,因为他做了。只有闪烁其词时才说明有水分,孩子做不得假的。
“爸爸,你小时候是怎么读书的?也有这么多书?”儿子好奇问道。“爸爸小时候条件艰苦,读书是件奢求的事,同学间有了一本好书,都抢着借阅。哪有现在这么便利的条件。”我给儿子娓娓道来。
“爸爸读的第一本书是《西游记》中的《三捉犀牛怪》,是用手里仅有的一点零钱换的,当时开心了好长一段时间。”
“姑奶奶探亲,带回来一本《故事会》,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一连读了好几遍,后来被同学借走弄丢了,我闷闷不乐,也是伤心了好长一段时间。”
“爸爸对书十分痴迷,记得借了一本《狮子峰阻击战》,怕家长责怪,晚上钻在被窝里打手电看了好几个小时,两眼熬的通红。”
……
儿子专心地听着,不是插话询问细节,看的出对我们当时的读书环境和条件有点吃惊。今夕对比,无论哪方面,都天差地别,差距如此之大,该知幸福从哪里来?
“儿子,爸爸小时候渴求读书,但是没有你们现在的条件,老师给你们推荐阅读书目,读书环境也极其优雅,书店、图书馆的书籍尽可读可借,还有学校和家里的大力支持,又有什么藉口不好好读书呢?”
钟不敲不鸣,话不点不亮。这一席话听进儿子的耳中,希望能引起他的触动,从此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希望儿子珍惜假期宝贵时光,与书为伴,好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