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都去哪了呢

翻看20年前留下来的日记,里面写着:不会忘记是谁的呼唤把我二进蛇口,心中的伤痛几经多少岁月还未填平。

“的确好感激她----一个很特殊的朋友,我把这一次的稿费19.2元给她买了一本带锁的日记。只愿那一本日记能成为她今后的窗口……”

看到此,不禁想起她,她还好吗。虽同居一城,却也多年未见,平时只是偶尔发发短信相互问候。

是什么东西阻隔了我们之间的交流呢,曾经的我们是那么的无话不谈,而如今……

忽又想起朋友圈这个话题。

朋友,与你生活的时代,及你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会有不同的朋友。那么,她,昵称叫XY的女孩,是我人生什么阶段的朋友呢。

那时,刚从老家出来深圳打工,她是老深圳,在我92年来深圳之时,已在深圳工作有5-6年。她是我表哥的女朋友,却也是老乡。她非常爱我的表哥,可是不知什么原因,表哥却不那么爱她。他们之间的风花雪月,在没来深圳之前,已有不少版本的故事不绝于耳。而这位表哥,是从小与自己一起玩耍一起长大的表哥,也是朋友。常常,我是夹在他们中间。

后来,表哥有了新的意中人,朋友也嫁了他人。

再后来,我也成家了,朋友的生活一直稳定、富足。每逢节假日的问候,记忆中大部分是我主动地发起,或许,我的出现,更多会沟起她不愉快的回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各自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家庭,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轨道,渐渐地,联系也就越来越少……

世间的很多事情,你改变不了,你很无奈。站在朋友的角度,站在同是女人的角度,我非常理解XY的痛处,心情。可是,有一件事情,我无法改变,那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无论岁月亘古,天地轮回;也无论沧海桑田,世事如何改变,表哥,他始终是姑姑的儿子,永远有亲情在那。而朋友,这个阶段性的朋友,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淡出彼此的视线,更何况是特殊的朋友。

此时,不免想起其他的朋友,从小学到大学的读书生涯,再到工作职场。的确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朋友,且常联系的朋友也不同。

下表是以人生的不同阶段为主线,列出了至今为止会联系与常联系的朋友圈数据。


注:不停顿,马上能想起来的朋友

上表对应的数据用趋势图表示如下:


发现每个阶段都有不少同学或朋友出现,但现在常保持联系的,基本的规律是这样的:

时间越长,保持联系的朋友越少,例如小学的朋友,到现在只有1-2个有联系了。

中学的一串中,也差不多,大学同学,好一些。近几年,最常联系的是工作后的朋友,

特别是专业领域的朋友,联系得最多。

可是,观察、分析此图,对你影响最大的朋友,是什么阶段出现的呢。工作后,这些不分年龄段,为着同一领域目标,共同方向追求的朋友,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影响最大。读书生涯中的同学、朋友是明显有阶段性的。后面工作的时间是很长的,且对于走在同一条道路上的朋友,面对主题时,更是无话不谈。可是,这只是主题上,专业领域上。即便在同一道路上,在职场中能成为知已的,却也少之又少。

朋友圈中,有男有女,在学生阶段要好的男性朋友,基本上是各自成家后,联系甚少。这些名单中,也有同学间先是朋友,后成为恋人,再后来各自成家后,基本没联系了的。想想这些都是人生阶段变化的必然吧。不过,在与男性交往中,尽管当初的我们无话不谈,很是知心,但必须注意距离,把握尺度,这便是男女之间成为朋友的定律吧。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朋友,上面的数据不一定每个人一样。可是,只要你去回顾、去分析,应会有符合你的朋友圈规律曲线。

若要问,亲人,朋友谁重要,这要看什么样的亲人,什么样的朋友,都与场景有关。

亲人,血浓于水,那是有生物学意义的。

朋友,道中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相识相知,有纯粹的友谊,也有为共同利益而一起亮剑的伙伴。

你的朋友圈轨迹是怎样的呢,没有标准答案,感兴趣的亦可算算、分析,兴许能找到属于自己专属轨迹,去体会、思考、领悟,抑或也是生活的一件趣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章重逢 陈枚左手中指上的钻戒缠绕着斑驳阳光打下的细密阴影,周季深的眸子薄冰般凉茵茵的,透着陈枚从未见过的寒光,...
    未文啊阅读 1,535评论 0 0
  • 等你的黄昏 静谧的月光穿过冰冷的窗 虽然优美我却不忍打量 等你的黄昏 总会拿起手机等待你的消息 喜欢你在进入梦乡前...
    c45736e529f0阅读 244评论 1 1
  • 一早被窗外的雨声吵醒,风夹着雨滴打在窗户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我望向窗外望去一切都在阴云的笼罩下变得灰蒙蒙,让...
    清尘cold_wind阅读 484评论 3 2
  • 我们公司有一美女姐姐,暂且叫她A姐吧。大家都还算待见她,A姐也应该就是大家嘴里常说的老好人吧。不过,是一个情商不太...
    碎片读物阅读 2,58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