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作为清末重要政治家与军事统帅,平定太平天国的关键人物,其一生成就与精神世界令人深思。然而,若要真正走近这位历史人物,我们不妨从他的起点开始。


少年时期的曾国藩,求学之路并不顺畅。他天资并不出众,科举之路历经七次坎坷,直到二十三岁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不过,与考了十七次、四十三岁才勉强中举的父亲相比,他已然“青出于蓝”。左宗棠常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才短”,李鸿章也当面指其“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坦然承认读书做事反应不快。然而,这些“钝拙”并未妨碍他成就一番事业。那么,他究竟靠什么?三个字:“耐、恒、谦”。


三十岁那年,在师友影响之下,曾国藩立志“学做圣人”。他为自己订立“日课”,内容包括早起、写大字一百、温习经书、阅读史籍、写诗作文等,并在日记中不断自省。哪怕是“多看两眼美女”,他也会痛责自己“真乃禽兽也”;出门应酬多了,耽误读书,也要深刻检讨。这样一个既严苛、又有些迂腐的理学信徒,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可爱。


他读书最重“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正是这种“耐”性,支撑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超过两千万字的著述,相当于年均六十万字,日近两千字。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文字多是在繁重公务与戎马倥偬中完成的,其勤勉自律,非常人所能及。


然而,他的“日课”虽严谨,却也显出某种“抓小放大”的局限。正如刘瑜在题跋中所问:曾国藩可以为一本书未读、一场饭局赴会而自责,却是否曾为湘军刀下万千生命而痛心?面对晚清腐败的官场与倾颓的国势,他选择“和光同尘”,以求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这样的“事业”,除了效忠清廷之外,是否真的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是否真正惠及了苍生?


他毕生追求“成圣”,却在封建文化的巨大局限中,用“礼”筑起一座牢笼,不仅困住了百姓,也锁住了自己,最终成为维系皇权的工具。这让人联想到《悲惨世界》中那位执着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恪尽职守,却迷失了方向。或许,这也正是曾国藩晚年深感悲观,慨叹“朝无君子,人事偾乱,恐非能久之道”的深层原因。


一位作家曾写道:“在今天这个时代,独立思考、自主行动,就是造福你的种族。”这句话引人深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固然博大精深,却往往缺少百花齐放的自由精神。身处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更应警惕认知的局限,以辩证的眼光汲取多元智慧,在传承中博采众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