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的课堂沉默及其演生机制 ——审思“犹豫说话者”的长成与适应

《中国高教研究》吕林海

摘 要:沉默是中国课堂中的一种独有“教育事实”。 超越宽泛的文化解释路径,深入到大学生沉默行为背后的心理倾向,挖掘中国大学生沉默表象下独特而深刻的演生规律,是本土化研究的有益切入点。基于原创性的中国大学生保守学习倾向量表,可以得到中国大学生的三种保守学习倾向:利他倾向、习惯倾向、自我倾向,并可分析出不同倾向下的思维差异。 基于思维和沉默的两维度框架,可以聚类出沉默的思维参与者、沉默的思维游离者、开朗的思维参与者、开朗的思维游离者等四类学生,其中,沉默的思维参与者表现尤佳。 历时性的分析表明,中国大学生的沉默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且沉默的适应性日趋增强。 由此,中国教师需要在沉默的伦理价值、沉默与思维的关联、中国参与式课堂建构等方面着力思考,找到有效的中国本土教育实践路径。

格尔茨坚信,“文化是由人编织的意义之网”,“在其中,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可得到‘深的’描述”。

从本研究中至少获得如下结论,相对其他两种保守倾向而言,利他保守倾向是有积极的思维促进意义的心理倾向, 它同时带有中国文化中的内敛特征,因此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的心理特质。

并非“沉默与开朗”,而是“思维的参与”才构成了评判学生学业表现的关键标准。

中国学生的“沉默”是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长成的”,这种“长成”本质上是一种“适应”,即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的适应性产物或“习得性”产物。 

1. 中国学生所习得的文化内容是一种 “沉默的美德观”, 这是导致中国学生逐渐走向沉默的重要的“德行根基”。

2.人类习得的知识其实是一种适应性系统,“一个理论、 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习惯、一款服装、一门技术、一个产品都是‘随机变异、有意选择’的结果

“中国学习者悖论”(the Paradox of the Chinese Learner)其实就是在探问 ,这 种所谓的安静 、沉默的“劣质课堂”为何会导向东亚杰出的教育成就[19]

对于东亚的学生而言,倾听也是一种参与,是一种无声的思维参与, 倾听中所源源涌出的问题、质疑、思考等,为随后的“有声”表达奠定着坚实的基础。

(这篇文章,是最近看到的“小题大做”的优秀代表,而且,通过量化的方法,解答了文化性的问题,很是精妙,值得反复研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画画可以让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张纸一支笔,安静的坐在桌前慢慢打磨手中的线条。听着自己喜欢的电台,喝着一杯暖暖的...
    心心Cindy阅读 9,692评论 1 5
  • 不知不觉,已经获得两张复活卡了。 当初决定日更只是想挑战一下自己,让自己得生活找点目标。结果开始了三天就断更了,原...
    ceiba沐清阅读 4,068评论 8 12
  • 文/心如止水 惊蛰一到春雷响,万物复苏春徜徉。 鸟语花香枝头闹,正是一年好时光。 时间过得真快,热气腾腾的新春佳节...
    心如止水_729a阅读 1,800评论 0 1
  • 如果没有遇见, 我的心是否会沉入死海, 哭干所有的泪, 也没有换来你的答案, 就渐渐遗忘吧, 遗忘在雨中, 遗忘在...
    诗人寒山阅读 1,553评论 9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