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一下说孔子齐国流亡,这件事情发生在孔子快四十岁的时候,当时鲁国的国君一直被三桓家族架空,鲁昭公就想清除三桓,组织了一次清缴行动,但这次行动却以失败告终,最后鲁昭公跑到了齐国,三桓为什么在鲁国影响力这么大,因为这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都有封地,已经传了几代了,当时贵族孩子多,基本都要分封徒弟,这也导致家族内部也容易出现内部斗争,中国的传承机制一直都困扰的每个君王,这一单欧洲的贵族做的比较好,在一个家族中只有长子可以继承,其他儿子成年后必须出去自立门户,当然中国的君王或者贵族基本都是一夫多妻,可能生的孩子比较多,欧洲贵族是一夫一妻制,所以孩子相对来说要少很多。鲁昭公跑到了齐国后,当时齐国国君齐景公看没办法安置鲁昭公,派兵把鲁国的郓城占领了,鲁昭公就在郓城待着了,孔子既不想三桓完全垄断鲁国,要注重周礼,遵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礼的规则,但也不希望鲁昭公把三桓赶尽杀绝,最后孔子还是做了忠君之事,带着家人都去了齐国,在齐国虽然增加了孔子的见识,孔子在这里喜欢上了音乐,并且还把音乐学会了,但毕竟要养家糊口,没有收入肯定不行,最后也是到了齐国的大贵族家族继续打工。
孔子说到四十不惑的意思是到了四十岁基本也都想明白了,这个时候孔子在政治上已经选择不站队,所以才说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孔子这一生也换了很多分公司,没有做到侍一主,后期的孟子也是如此,这也代表了儒家倡导的是仁,而不是忠;这阶段孔子的沉淀也多了,在齐国待了一段时间,孔子还是想家了,选择了回鲁国。